“中国创新想赶上美国?我活着的时候是没戏!“2014年,北大教授张维迎竟然毫不犹豫的声称,中国150年都无法超越美国。 2014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北大教授张维迎的一番言论引发震动。在以“创新:亚洲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他面对中外嘉宾直言:“中国创新赶上美国?我活着的时候是没戏,可能150年都超不过。”这番话一出,瞬间在会场掀起讨论热潮。 张维迎当时的观点建立在多重认知基础上,他认为中国创新存在结构性缺陷:一方面,企业创新依赖技术引进而非自主研发,核心专利数量与质量均落后于美国;另一方面,教育体系对创造力的培养不足,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思维拓展。 他还提及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积累优势,认为其拥有全球顶尖的科研团队与创新生态,而中国在高端人才储备、科研投入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需要漫长时间才能弥补。 然而,现实的发展轨迹并未如他预言般演进。仅仅十年后,中国创新的爆发力已令世界瞩目。 在5G通信领域,华为的专利数量全球领先,打破了美国企业的长期垄断;量子计算领域,“九章”“祖冲之”系列原型机实现量子霸权突破,让中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航天工程中,嫦娥探月、天问火星探测等任务接连成功,空间站建设更是展现出系统性创新能力。 不仅如此,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科创板的设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强劲动力,深圳、北京等城市的创新指数已跻身全球前列。 从博鳌论坛上的预言到当下的创新实践,我国许多企业都用行动证明了发展的无限可能。当“中国150年无法超越美国”的论断还停留在纸面上时,高铁网络覆盖全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等成就,早已勾勒出创新中国的鲜活图景。 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时代在变,发展的节奏与逻辑也在变,任何脱离动态发展视角的论断,最终都会被现实修正。毕竟,创新的赛道从没有既定终点,事在人为的奋斗,永远是打破预言的最佳答案。 对此,大家怎么看? (参考信源:观察者网)
韦东奕保送北大,上课频繁打断教授,质疑教授观点,结果差点被退回北一中……为了不让
【1评论】【1点赞】
用户17xxx21
难道他死了?!
致敬畏
现在应该死了吧
老常
还有一个许小年说过,美国都没有出现的新词新技术中国国内怎么可能出现!大概这意思吧,从哪后对中欧商学院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