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2月3日,团长柴意新带着常德城内仅存的12人,大喊“血战到底"后,在

如梦菲记 2025-05-27 16:52:43

1943年12月3日,团长柴意新带着常德城内仅存的12人,大喊“血战到底"后,在春申墓前,向蜂拥而来的上千日军发起决死冲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冬天,战火燃到湘西,常德这座小城,成了中日双方必争之地,日军从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想通过攻陷中国内陆扭转劣势。   常德地处交通要道,南北通衢,倘若失守,后方重庆将暴露无遗,国民政府调集74军死守常德,指令非常明确,不容有失。   57师169团团长柴意新接到命令后,从衡阳一带连夜赶赴前线,他到达常德时,市民尚未完全撤离,他一面组织百姓转移,一面带领部队构筑防线。   他亲自勘察地形,从东门外一路查到七里桥,沿线布置防御火力点,还安排兵力轮换驻守,没有片刻休息,他知道时间紧迫,敌人随时可能进攻。   11月18日,日军开始对常德发动猛攻,飞机轮番轰炸,炮火声一整天不曾停过,柴意新率169团坚守德山和芷湾阵地,敌人装备精良,有坦克和毒气,他的部队只有步枪和少量轻机枪,兵力也比对方少很多。   尽管如此,他依然稳住阵地,连续八昼夜没让日军突破防线,白天守阵地,夜晚反击失地,士兵们轮流上阵,有的负伤也不愿下火线。   德山失守后,柴意新带残部退回城内,与敌人展开巷战,街头胡同里都是尸体,空气中弥漫着焦土和血腥味,他手持手榴弹,亲自上阵带兵拼杀。   芷湾阵地也未能守住,他退回华晶玻璃厂附近,在那里设置最后一道防线,每一块砖瓦都成了战士们的掩体,每一段楼梯都洒满鲜血,战斗持续到12月初,敌人围攻日夜不停,城墙塌了,枪弹也几近用尽。   到12月3日,柴意新的169团已经从最初的两千多人减至几十名,他们没有退路,也没有支援,上级下令全师突围,柴意新自愿留下断后,他留下的51人,都是从尸堆里爬出来的幸存者。   他们没有子弹,就靠刺刀和手榴弹,当天凌晨,他们退守至春申墓前,敌军几千人扑来,柴意新带着仅剩的12人列队冲锋,他们没有犹豫,没有后退,他们要用血肉拖住敌人,为大部队撤退争取最后时间。   冲锋那一刻,没有人喊叫,只有沉重的脚步和手榴弹拉环的声音,柴意新身中四弹,依然挥动着枪杆指挥。   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倒下,有人重伤不死,就用刺刀自尽,他们是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步伐,是用死亡阻挡敌军前进。   战斗结束时,常德城内一片废墟,柴意新和他的12名士兵全部阵亡,华晶玻璃厂被炮火夷为平地,春申墓前血迹未干。   后来,国民政府追晋柴意新为中将,列入“保卫常德八勇士”之一,1985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柴意新出身四川南部县,早年就读合川中学,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炮科,后投身北伐、抗战,官至副参谋长。   他在战前给妻子的信中说:“保家卫国是天职,战死沙场是荣耀。”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写照,他没有大声呐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力行地守住阵地,坚守军人的责任。   他的“险、短、准、狠”战术被后人反复研究,他的儿子柴陵华在《虎贲万岁》一书中记录了父亲的事迹。   常德城头的风已经吹过八十年,但那场十二人冲锋仍留在后人记忆中,这不仅是一次战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军人不屈的脊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湖南阵亡将士事略〗柴意新

0 阅读:15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