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挂了个“团练副使”的虚职,连俸禄都快发不出。他在城郊寻得一片荒地,带着家人垦荒种田,因地处城东山坡,便自号“东坡居士”,从此扛起锄头,过上了农夫生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北宋元丰三年正月底,有个叫苏轼的中年人骑着毛驴往黄州方向走。 他刚经历了一场大麻烦,朝廷里有人拿他写的诗挑毛病,硬是给他安了个罪名。 皇帝把他从湖州知州的位子上撸下来,发配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其实就是个吃闲饭的官。 这年苏轼四十五岁,胡子开始花白,包袱里装着笔墨纸砚,心里揣着说不出的憋屈。 黄州城当时是个穷地方,长江边的沙土城墙上长着野草。 苏轼在定惠院住下,这庙里的和尚见他穿得寒酸,倒也没嫌弃。 当地太守陈君式是个实在人,看这大才子落魄,悄悄给安排了个住处。 要说苏轼这人真有意思,刚安顿下来就给皇帝写谢恩表,字里行间还带着读书人的傲气。 转眼到了二月,江边的风还带着寒气。 苏轼认识了个叫继连的和尚,俩人常去安国寺泡澡。 您没听错,就是泡热水澡。 苏轼后来在文章里写,每次泡完澡披着衣裳坐在小阁楼上,风吹得头发乱飘,看着竹子心里特别清净。 要不说文化人就是文化人,洗个澡都能洗出人生感悟。 开春种地的时候,苏轼跟着老乡学刨土。 他在城东山坡上开了块荒地,自号"东坡居士"。 这名字后来可比他本名响亮多了。 白天干活累得腰酸背痛,晚上点灯写诗,什么《梅花二首》《万松亭》,都是这时候憋出来的。 要说这黄州百姓也实在,有个叫王文甫的卖酒汉子,见苏轼穷得叮当响,经常赊酒给他喝。 要说苏轼在黄州最出名的,还是那年七月游赤壁。 那天他跟几个朋友划船到江心,看着红石头崖壁,喝着自家酿的米酒,突然就来了灵感。 那首《念奴娇》开头就是"大江东去",后头跟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把江水的动静写得跟活过来似的。 后来他又接连写了前后《赤壁赋》,这下可好,黄州这个原本不起眼的江边小镇,硬是被他写成了千古文人心中的圣地。 日子久了,苏轼跟黄州人混得溜熟。 城南潘家开茶铺的,见他常来喝茶,专门给他留个靠窗的座。 有回苏轼喝完茶没带钱,直接在墙上题了首打油诗抵账。 现在黄州博物馆里还存着他写的《啜茶帖》,说是书法精品,其实就是当年的赊账凭证。 要说这苏轼在黄州四年多,正经事没少干。 他改良了当地人的养猪法子,教老百姓用稻草灰肥田。 城西遗爱湖边本来有座破亭子,他给重新题了匾额,现在那片湖还叫遗爱湖。 您要是去黄冈旅游,还能看见按他诗文建的十二处景点,什么"临皋春晓""东坡问稼",都是后来人照他文章收拾出来的。 黄州赤壁现在管叫"文赤壁",跟三国打仗那个赤壁不是一回事。 景区里二赋堂、雪堂这些建筑,最早是西晋年间盖的,后来翻修过十几遍。 最逗的是坡仙亭里供着苏轼雕像,游客都说这雕像肚子特别大,说是照着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特点刻的。 要说苏轼在黄州过得苦不苦? 看他自己写的诗就知道。有首诗里说"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大冬天冷锅冷灶的惨状。 可这人就有本事苦中作乐,半夜饿醒了还能写《寒食帖》,现在这字帖成了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 黄州博物馆收着他用过的砚台,据说边缘都磨出凹槽了,可见那四年没少写字。 四年后朝廷召他回去,黄州老百姓送行送到长江边。 苏轼上船前突然说:"这四年把我从苏轼熬成了苏东坡。" 后来他在扬州、惠州当官,给朋友写信总提黄州的日子。 要说也怪,他在黄州写的诗文比在京城当大官时还多,前后七百多篇,光《赤壁怀古》这种千古绝唱就有七八首。 现在去黄冈旅游,满大街都是东坡肉、东坡饼。 本地人拍胸脯说这些吃食都是苏轼发明的,其实也就是当年他穷困潦倒时的果腹之物。 安国寺澡堂子遗址还在,不过改成了养生会所,泡个澡要两百八,说是能体验苏东坡同款沐浴。 遗爱湖边上立着块电子屏,循环播放《赤壁赋》的朗诵,到了晚上还有灯光秀照着水面,整得跟穿越剧似的。 黄州城西北的赤壁景区,最热闹的是每年中秋诗会。 全国各地来的文人墨客,非要对着江月亮念几句"明月几时有",其实这词是苏轼在密州写的。 不过也没人在意,毕竟黄州早就跟苏东坡绑在一块了。 要说文化的力量真神奇,九百多年前一个落难书生,硬是把个普通江边小城写成了文化圣地,到现在还能靠这个吃饭。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东坡文化网——苏东坡的为官之路——戴罪黄州;齐鲁晚报网——苏轼平生功业首在黄州:写出最好的赋、最富革新意义的词)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挂了个“团练副使”的虚职,连俸禄都快发不出。他在城郊寻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5-27 17:0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