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一解放军少尉副连长——在转去厅属建筑公司任保卫科干事后,月薪66元,谁知,第二年,他竟娶了个仙游的姑娘.....在他身上,让人真正体味到了,黄河的品质,黄河的胸怀,黄河的牺牲精神。 敬请有缘人留个“关注”,可以发表一下您的精彩见解~ 1925年黄河决堤那年,李文祥在濮阳的茅草屋里呱呱坠地,这个赤脚医生接生的娃娃,应该会像大部分身边人一样,庸庸碌碌忙完一生。 可是大家都没想到,六十年后,他会成为黄河岸边最硬的脊梁。 家里那三亩盐碱地像块啃不动的硬骨头,十七岁的少年攥着拳头对娘说:参军去,总比饿死强! 1947年寒冬,华东野战军的招兵布告贴到村口时,李文祥正啃着树皮充饥,他成了10纵29师85团的新兵,第一次摸到汉阳造步枪,手抖得差点走了火。 可这双握锄头的手,在济南战役里硬是扛着炸药包炸开了永绥门。 火光冲天那刻,他满脑子都是娘做的窝窝头——要是乡亲们都能吃上热乎饭,死也值了。 1949年上海战役的雨夜,李文祥带着爆破组摸进刘行镇,瓢泼大雨浇不灭导火索,却浇得他眼睛都睁不开。 当第一声爆炸撕裂夜空,他突然想起福州战役时,战友老张被弹片划开肚肠,还笑着把最后半块银元塞给他:给俺娘买药... 这些画面在脑海里闪回,反而让他攥紧了引爆器,一等功的奖章揣在怀里,硌得胸口生疼。 1956年转业通知下来时,李文祥正蹲在福州工地的脚手架下扒拉盒饭,66元月薪在当年是笔巨款,可他总梦见老家田埂上枯黄的麦苗。 当同事把陈宝珍领到跟前,她梳着两条黑亮辫子,低头绞手指的模样,让他想起老家门前那株怯生生的野蔷薇。 新婚夜的红烛把小屋照得透亮,陈宝珍掏出陪嫁的龙眼干:尝尝,甜着呢。 李文祥却盯着墙上的黄河地图出神,手指在范县位置重重一按:等孩子满月,咱就回去。 然而,这一等,就是6年,1962年饥荒最凶时,李文祥在返乡申请书上摁血印,陈宝珍挺着五个月身孕,默默把福建带来的绸缎被塞进麻袋。 回到北街村那天,望着满地白花花的盐碱,他突然明白打仗和种地原是一回事——都得豁出命去啃硬骨头。 引黄种稻的头年,李文祥带着乡亲们泡在齐腰深的水渠里,陈宝珍挺着大肚子送饭,老远就听见丈夫沙哑的吆喝:再加把劲!让稻穗子比枪杆子沉! 当第一茬金黄的稻浪翻滚时,这个在战场上没掉过泪的汉子,蹲在田埂上哭得像个孩子。 1983年福建来人那日,李文祥正蹲在村口修拖拉机,听说要恢复干部待遇,他挥舞着扳手直摇头:回去干啥,这边稻子还没抽穗呢。 来人看着他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褂子,再看看村委会挂着的"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铜牌,突然懂了什么叫"退伍不褪色"。 2011年省委书记掀开那个蓝布包时,沉睡半个世纪的军功章叮当作响,特等功、一等功...这些浸着血火的勋章,在漏雨的土坯房里蒙了六十年灰。 李文祥却只盯着墙上的水稻分布图:今年该扩种三百亩... 2017年立春,92岁的李文祥在稻花香里合上眼,他走得静悄悄,就像黄河水漫过盐碱地。 女儿李金英抹着泪收拾遗物,在小布包底层发现张泛黄照片——年轻的副连长站在济南城头,背后是初升的朝阳。 如今在范县,金灿灿的稻田望不到边,老人们总爱给孙辈讲李爷爷的故事:他教大家在盐碱地上种稻,把木料捐给村小学,连翻修房子都推三阻四。 孩子们不懂啥叫"特等功臣",只记得村口那尊铜像永远穿着粗布衣,腰板挺得像杆标枪,李文祥用一辈子证明:有些人的勋章,从来不是挂在胸前,而是种在黄土地里,年复一年,抽穗扬花。 主要信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1年11月09日 10版)——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1956年,一解放军少尉副连长——在转去厅属建筑公司任保卫科干事后,月薪66元,
安卉的
2025-05-27 17:35:44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