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7年,一向健康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被查出患上癌症,一天,他找到在美

往森 2025-05-27 18:39:56

[太阳]1987年,一向健康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被查出患上癌症,一天,他找到在美国攻克癌症的专家四女婿郑维健说:“包氏家族有近百亿美元的美国债券、股票和现金,需要一个亲信来打理。”郑维健沉默不语,但是,不久对包玉刚来说,这个坏消息却成了他的一件好事。 要按包玉刚自己的话说,“最大劲才捉到手的一个女婿”,非四女婿郑维健莫属。 郑维健是广东人,香港出生在美国是搞癌症科学研究的专家,娶了包玉刚最疼爱的小女儿包陪慧后,便在美国安了家。 包陪慧和三姐一样钟情艺术,是位出色的美术设计师,她选了个医生当丈夫,或许正是看透了父亲终日为商业奔波的辛劳。 包玉刚每次去美国探望小两口,总不忘劝说郑维健回香港帮忙打理家业,可人家郑维健一门心思治病救人,压根儿没想过放下手术刀,态度坚决得很。 直到1987年,包玉刚自己查出了癌症,他找到郑维健,说出了那句改变后者人生轨迹的话:“包氏家族有近百亿美元的美国债券、股票和现金,需要一个亲信来打理。”这话的分量,郑维健不可能掂量不出来。 面对病重的岳父和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他沉默了,不久后,当岳父再次语重心长地表示自己时日无多,家族产业实在需要他伸出援手时,郑维健终于艰难地点了头:“爸,既然您这么说,我再拒绝就是不孝了,我答应您。” 为了这份嘱托和家族的未来,这位医学才俊在1987年毅然弃医从商,接手打理包氏家族在美国的庞大资产。 其实早在1985年,身体稍感不适时,他就开始为自己铺设“退路”,他干脆利落地将包氏财产并入五个独立的信托基金,分别划归太太和四个女儿名下,一人一个,清清楚楚。 妙就妙在,他们四对夫妇谁也别想碰对方基金一分钱,各自财产绝对独立自主。这一招,被外界赞为“万全之策”,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他走后家族内部可能爆发的财产大战。 在企业管理上,包玉刚同样别出心裁,他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虽然传统观念里女婿是外人,但他却积极主张女儿们深度参与到丈夫的业务中。 他硬性规定,四个女儿必须出席公司的每一次董事会议,确保她们对公司运作了如指掌。 正如大女婿苏海文后来所说:“万一我们(女婿们)出了什么事,我们的妻子得知道如何管理业务,这太重要了。”这可不就是给家族企业的长久稳定又上了一道双保险嘛! 至于女婿们的职责划分,包玉刚则玩了手类似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策略,他安排四位女婿各管一摊,并要求他们所辖的四个部门,都要像他当初的总王国一样,广泛配置资源,各立账户,各自打理流动资金和股票,形成相对独立的运营体系。 他自己也坦言:“我见过其他家族争得头破血流,我相信,让他们分开管理一些东西是较佳的方法。”这种分而治之又协同作战的模式,既保证了各业务板块的活力,又维护了整体的稳定。 而弃医从商后,郑维健行事异常低调,鲜少在媒体前露脸,谁知,这位“外行”一上手,迅速展现出非凡的商业头脑和经营能力,负责的业务被打理得有声有色,颇有岳父当年的风范,一点不比几位早已混迹商界多年的姐夫逊色。 这也再次印证了包玉刚识人的精准。郑维健自己后来也悟出了门道:“观念的形成并不难。一年以后,我就感觉到,金钱才是积累资金和投资业务的条件。”这话,听着实在。 1988年,包玉刚正式向外界宣布彻底退休,家族业务悉数交由四位女婿打理。 老爷子这一番精心布局,硬是在“有女无儿”的特殊情况下,不仅让庞大的家族企业稳稳当当传到了下一代,甚至为顺利过渡到第三代打下了坚实基础,财富与权力实现了堪称完美的交接。 看到自己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后继有人,几个女婿身上的商业潜能也被他巧妙地一一“激活”,他总算可以安心了。 这其中,良好的家风传承、对继承人不遗余力的栽培,以及他那套独特的“分封”与“协同”并存的企业管理哲学,无疑是包氏家族得以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持续繁荣的关键。

0 阅读:0
往森

往森

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