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像打机关枪一样发射爱国者导弹,一梭子就能打出十几枚,美国人都要哭了,好不容易凑了几个月,才找来100枚爱国者导弹。这打了两个晚上就要打光了,完全就是供不起了。
乌克兰为啥用弹如泼水?这得从俄罗斯的 “氪金玩家” 战术说起。现在俄军打仗讲究 “组合套餐”:先用 250 架 “沙赫德” 自杀式无人机当开胃菜,每架成本才 1 万多美元,却逼着乌军发射单价 400 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拦截。
5 月 24 日那场空袭,俄军无人机分三波次从不同方向突防,活像游戏里的 “弹幕攻击”,逼着乌军防空系统变成 “自动提款机”。
当爱国者导弹发射架开始冒青烟时,俄军才祭出主菜 “匕首” 高超音速导弹配合 “摩尔曼斯克 - BN” 电子战系统,前者以 10 倍音速突破防线,后者则像给防空雷达蒙上眼睛,让拦截弹误差从 2 米飙升到 30 米。
这种 “先消耗后收割” 的打法,把乌军逼进了两难:不拦,关键设施被炸;拦了,导弹库存告急。
更扎心的是成本账。250 架无人机总成本不过 300 万美元,却能逼着乌军打出 16 枚爱国者导弹(约 8000 万美元)。
这种 “以一换二十五” 的生意,俄军做得比菜市场大妈砍价还溜。而美国这边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算开足马力,爱国者导弹年产量也只有 500 枚,日本三菱重工的增产计划还因为关键部件短缺推迟到 2027 年。
难怪五角大楼官员看着乌克兰的战报直摇头:“这哪是打仗,分明是在给俄罗斯军工打广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技术代差。爱国者导弹作为冷战产物,面对高超音速武器和智能化突防时早已力不从心。
美国物理学家尼娜・施瓦茨揭露,该系统在模拟实验中 “根本不起作用”,但格鲁曼公司为维持订单竟篡改测试数据。
当俄军 “匕首” 导弹以 “黑障” 状态突破防空网时,那些花重金升级的雷达系统,活像用渔网兜流星 —— 好看不实用。
这场消耗战的结局早已注定:乌克兰用爱国者导弹编织的防空网,终究挡不住俄罗斯的 “成本碾压” 战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产能瓶颈,也注定无法支撑这场 “导弹对无人机” 的非对称战争。
最讽刺的是,当乌克兰为每枚导弹的发射按下按钮时,白宫或许正在盘算:下一次援助,该用乌克兰的锂矿开采权,还是黑海港口使用权来抵债呢?
这场仗打到最后,怕是连 “丧事喜办” 的机会都没有了 毕竟,当弹药库空了的时候,再华丽的战报也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