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1岁的下乡知青李文忠从水中救起一名11岁的落水女童。令人意外的是,女孩上岸后竟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先别娶媳妇,等我长大就嫁给你!“ 李文忠,1951年出生在北京,家里条件不错,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护士,家里书多得放不下来,从小就让他对数学和文学感兴趣。他在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成绩一直拔尖,老师都说他将来肯定有出息。可到了1960年代末,国家政策一变,学校停课,1969年他18岁就被派到陕西北部农村,参加“上山下乡”。从城市到乡下,生活一下子翻了个个儿。刚开始他干活笨拙得很,手上磨出水泡,太阳晒得头晕,但慢慢地,他跟农民学着种地,分得清糜子和谷子,还能说一口陕北方言。到1972年,他已经很适应农村生活了,晚上还会在村里教识字课,挺受人尊敬。 刘俊霞,1961年出生在同一个村子,家里穷,父亲走得早,母亲一个人拉扯几个孩子。她从小就帮家里干活,挑水、拾柴,动作麻利。虽然日子苦,她脑子却很灵,爱听村里老人的故事,对外面的世界特别向往。知青来了以后,她就喜欢听他们讲城里的事,尤其是李文忠,脾气好又有文化。那年她11岁,不小心掉进灌溉渠,李文忠跳水救了她。从那以后,她就对他特别感激,还当众说出那句让人笑话的话。 那次救人之后,刘俊霞就老黏着李文忠。他干活时,她跟在后面帮忙;他教课时,她坐第一排认真听。1974年他生病,她还送药汤照顾他。1975年他要回北京前,她送了12双自己缝的布鞋,眼里满是不舍。村里人都说,这丫头对他真是下了心思。 1975年,李文忠回了北京,在纺织厂当钳工,生活又变回了城市节奏。他住宿舍,每天听着机器响,但心里总想着陕西那几年。刘俊霞每个月给他写信,讲她在村里学数学的事,还会寄点干花或者画的画。他也回信,鼓励她好好学。1977年高考恢复,她拼了命复习,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带着一点行李和儿时的银镯到了北京。报到那天,她在学校贴寻人启事找他,俩人一见面就特别高兴。 她在大学里还是常找他,有时候在厂门口等他下班,有时候约他去学校走走。他比她大10岁,觉得自己岁数不合适,老犹豫。直到1979年,她复习熬夜病倒,他照顾了她三天,才明白自己放不下来。1980年,他拿出了她寄来的36封信和12双鞋的纸样,在王府井跟她表白,她哭着答应了。后来他们结了婚,生了孩子,他在厂里当了管理人员,她当了老师,日子过得踏实。 到了2024年,他们都老了,有人在北京的未名湖边看到李文忠给老伴系鞋带,她手上的银镯还是当年落水时戴的那只。他们的故事从1972年开始,50多年过去,还是那么暖心。从一个农村小女孩的承诺,到俩人携手走过半辈子,中间有等待,有坚持,也有缘分。这个故事不光是他们俩的事,还带着那个年代的味道。那时候的人,生活不容易,但感情特别真。 这个故事里没什么坏人,就是普通人过日子。李文忠不是什么大英雄,就是个老实本分的知青;刘俊霞也不是啥传奇人物,就是个倔强的小女孩长大了。他们的感情也没啥惊天动地,就是一点一滴攒起来的。那个年代,知青和农村孩子的差距挺大,可他们愣是靠着一份真心走到了一起。50多年不短,能守住一份承诺不容易,他们的故事让人觉得,生活再苦,真感情总能熬出头。
1998年冬,西安17岁高二学生高明被霸凌致死。其父高德隆无法接受丧子之痛,出家
【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