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黄百韬?这么说吧,唯一能和粟裕打的难解难分的,整个国民党也就他了。从杂牌军,一路打到王牌军,黄百韬手底下10万人,算是整个淮海战役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1948年11月,徐州以东200公里的碾庄圩,一场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血战正在上演。11月4日,黄百韬的第7兵团正在新安镇待命,按照原定计划,他们本该立即向徐州方向撤退。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下了一道命令:等待第44军会合后再行动。 就是这关键的两天,给了粟裕千载难逢的机会。粟裕一直把黄百韬当作心腹大患,早就想找机会彻底解决这个对手。前两次交手,虽然都是粟裕获胜,但过程之艰难让他印象深刻。特别是第二次对战,黄百韬竟然能在装备和兵力都不占优的情况下,多次识破他的计谋,几次让他陷入险境。 11月6日,当黄百韬发现自己被重重包围时,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向蒋介石发出求救电报。电报里,他详细说明了自己的处境:被解放军20万大军包围,弹药不足,亟需增援。蒋介石接到电报后,连夜下令李弥、刘汝明等部火速救援。 可问题是,国民党军队内部的那套老毛病又犯了。李弥等将领虽然接到了命令,但大多数人都是出工不出力。有的部队走走停停,有的干脆找借口不动。毕竟,大家心里都清楚,黄百韬虽然是蒋介石的爱将,但终究是杂牌军出身,跟他们这些中央军系统的将领不是一路人。 黄百韬这个人,虽然政治眼光不行,跟错了主子,但论起打仗的本事,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把手下的几个师调配得井井有条,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补,哪里被突破就立即组织反击。 到了11月22日,碾庄圩的防线终于被全面突破。当解放军战士冲进最后的指挥所时,黄百韬已经饮弹自尽。 说起黄百韬这个人,得从他的家世讲起。别看他后来在国民党军队里被人瞧不起,说是"杂牌军"出身,但人家祖上可是正儿八经的军人世family。他爷爷当年是清朝的曹州总兵,父亲黄宗骏更是淮军的统领,这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黄百韬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父亲黄宗骏后来流落到天津,一家子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过,军人世家的血脉传承这东西,还真不是说着玩的。黄百韬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长大后凭着自己的本事,坐上了江苏省防军的军官位置。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这场仗彻底改变了黄百韬的命运。当时奉军首领张宗昌奉命攻打江苏,黄百韬不幸被俘。按说当俘虏这事,对一个军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可黄百韬的运气不错。张宗昌这个人虽然粗鲁,但还挺识人才,看黄百韬是个可造之材,没有杀他,反而起了爱才的念头,把他编到了徐源泉的部队里锻炼。 在徐源泉手下的那些年,黄百韬可以说是憋了一肚子气。他明明有一身本事,可就是得不到重用,整天只能干些参谋的活儿。徐源泉这个人眼光有限,根本看不出黄百韬的真正价值,只是把他当个普通的幕僚使唤。 转机来了。1926年,蒋介石率军北伐,徐源泉看风向不对,赶紧带着部队投降了蒋介石。黄百韬也跟着过去了,被任命为第12军第8师的参谋长,后来又被调到143旅288团。 这一调动,彻底改变了黄百韬的人生轨迹。在蒋介石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展现才华的舞台。 可这里面有个问题。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非常激烈,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蒋介石的嫡系中央军,另一块是各路军阀收编来的杂牌军。按理说,杂牌军的战斗力往往比中央军还要强,像李宗仁、白崇禧领导的桂军,那可是国民党内部的头号作战部队,连蒋介石都不敢硬碰硬。 但问题就在于,中央军的人瞧不起杂牌军,觉得他们都是"野路子"出身,上不了台面。而杂牌军呢,也看不惯中央军那副高高在上的德行,特别是那些战斗力不咋样,架子倒挺大的家伙。所以当时很多杂牌军对蒋介石的态度就是"听调不听宣"——你让我打仗可以,但别想完全控制我。 在这种环境下,黄百韬的表现就显得特别另类了。他虽然出身杂牌军,但对蒋介石却是死心塌地的忠诚,简直到了盲从的地步。蒋介石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让他打狗,他绝不撵鸡。这种态度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里,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为什么黄百韬会这样?还是因为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在江苏省防军的时候,在徐源泉手下的时候,黄百韬的军事才能都得不到发挥,整个人憋得难受。只有到了蒋介石这里,他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才能把自己的本事完全展现出来。 当然,蒋介石对黄百韬好,也不完全是因为欣赏他的才能。蒋介石这个人疑心很重,最喜欢用那些对他绝对忠诚的人。在他看来,黄百韬这种完全听话、绝不二心的将领,正是他最需要的。特别是在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各怀鬼胎的情况下,有个黄百韬这样的人在手里,就像有了一把最锋利的尖刀。 可惜的是,黄百韬虽然军事才能出众,对蒋介石也够忠诚,但他的政治眼光实在太差。他看不清历史的大势,更看不透蒋介石政权的腐朽本质。这种盲目的忠诚,最终害了他自己。
如何评价黄百韬?这么说吧,唯一能和粟裕打的难解难分的,整个国民党也就他了。从杂牌
熹然说历史
2025-05-27 22:32: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