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明明功高震主,为什么可以善终?这么说吧,武帝年轻时候太自信了,父亲铺路,母亲慈爱,从出生一直到成年,就没吃过亏,也就刚继位的时候,被窦漪房给上了一课。 公元前119年春天,长安城里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漠北打了一场漂亮仗,匈奴主力被彻底击溃。整个京城都在庆祝这场胜利,可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卫青最后一次出现在战场上。从那以后的十三年里,这位曾经威震草原的大将军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领过兵,打过仗。 要说这事有多奇怪,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候的卫青,还只是平阳公主府里养马的奴仆,每天和马打交道,地位比府里的歌女都不如。他的姐姐卫子夫虽然长得不错,但也只是给主人唱曲儿解闷的歌女罢了。两兄妹的命运,全在汉武帝那次偶然的串门中改变了。 汉武帝刘彻那年才十八岁,血气方刚,正和原配皇后陈阿娇闹别扭。陈阿娇是他姑姑馆陶公主的女儿,两人的婚姻本来就是政治联姻,感情基础薄弱。当刘彻在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看到温柔娴静的卫子夫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卫子夫的性格和陈阿娇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柔顺体贴,一个骄横跋扈,年轻的皇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卫子夫进宫后,卫青的日子也跟着好过起来。汉武帝把这个小舅子调进宫里当护卫,还提拔他做了侍中。可陈阿娇不干了,她和母亲馆陶公主商量后,直接派人闯进宫里要抓卫青,想给卫子夫一个下马威。幸亏卫青的同事公孙敖及时赶到,这才救下了他。 这件事对汉武帝的触动很大。一个十八岁的皇帝,居然有人敢在他的宫里抓他的人,这简直是公然挑衅皇权。从那以后,刘彻对卫青格外重视,不仅把他留在身边贴身保护,还亲自教他兵法战术。这一教就是九年,从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129年,卫青一直在皇帝身边学习,直到匈奴大举南侵,汉武帝才让他第一次领兵出征。 其实,享受这种待遇的不只卫青一个人。马邑之战失败后,汉武帝对那些老将们彻底失望了,决定自己培养一批新人。他的方法很简单:先把人调到身边当护卫或侍从,亲自教导军事知识,然后派到前线去实战检验。 最关键的是,这些被汉武帝亲手培养出来的将领,对皇帝的忠诚度远远超过对直接上司的服从。卫青手下那些校尉和将军,要么是汉武帝的心腹,要么是文帝景帝时期留下的年轻军官,都先在皇帝身边待过一段时间。他们立了战功,虽然是由卫青推荐提拔,但最终决定权还在汉武帝手里。 公元前106年,卫青在长安的府邸里安静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位曾经纵横大漠的将军,最后十三年的生活平静得就像一个普通的贵族老爷,每天在家里养花种草,偶尔进宫参加个宴会,再也没有披甲上马的机会。史书记录他的死亡时间很简单,连具体的月份都没写,就好像他的离去并没有在朝野引起什么波澜。 这种平静的结局,和他生前最后一战形成了鲜明对比。公元前119年那个春天,卫青带着五万精兵从定襄出发,一路追击匈奴伊稚斜单于的主力。这一仗打得异常艰苦,汉军深入草原两千多里,最终在漠北找到匈奴大军并将其击溃。伊稚斜单于带着几百残兵仓皇逃走,匈奴的主力从此一蹶不振。 可就在这场大胜之后,卫青突然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消失了。汉朝接下来的十几年并不太平,南边要打南越国,西边要收拾羌人,东北还有卫满朝鲜等着解决。这些战争规模都不小,按理说应该需要卫青这样经验丰富的大将来指挥,可汉武帝从来没有征召过他。 更奇怪的是,卫青似乎对这种冷落毫不在意。他没有主动请战,没有上书献策,甚至连朝会都很少参加。整个人就像彻底从军界退了出来,安心做一个闲散的列侯。这在当时的将领中是极其少见的,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武将大多热衷于建功立业,很少有人会主动放弃立功的机会。 卫青的这种选择其实很有道理。漠北决战的时候,汉武帝才三十八岁,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这个皇帝从小就没怎么吃过亏,文帝景帝给他留下了丰厚的家底,母亲王太后对他宠爱有加,除了刚继位时被太皇太后窦漪房管束了几年,其他时候基本上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汉武帝对自己的能力极其自信,也让他在用人方面显得格外大胆。 可也正是这种自信,让汉武帝在处理功臣问题上有了更多的耐心和宽容。他不像后来的一些皇帝那样疑神疑鬼,总是担心手下人会造反。卫青娶了他的姐姐平阳公主,两人有亲戚关系;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也是他一手培养的爱将;更重要的是,卫青手下那些将校都是他亲自挑选和培养的,忠诚度毋庸置疑。 在这种情况下,卫青继续留在军中反而可能会成为负担。汉武帝已经五十岁了,正是最需要树立绝对权威的时候,而卫青虽然没有造反的心思,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一种稀释。一个在军中威望极高的大将,即使本人再忠诚,也难免会让皇帝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顾虑。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4评论】【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