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为什么连死都不怕?
新官上任之前,领导都会开展一次思想教育,言辞恳切地告诫他们:要本本分分地靠着自己的薪水过活,就如同守着一口井,井底的水虽不满,但泉源不会干涸,每日都能有水取用。
搜刮而来的钱财虽说得来轻易,时日一长难免引发民怨鼎沸,再精巧的谋划也难以隐瞒。一旦东窗事发,自己被囚禁在牢狱之中受刑罚、服苦役,到那时你想想,那些搜刮来的钱财又在何处呢?
这些钱财大多藏于外人之手,自己落得个家破人亡,好处都便宜了他人。
结论便是,来路不正的钱毫无益处。
说这话的人是大领导朱元璋,这账算得极为合理,利害关系也剖析得深入透彻,但实际上没什么卵用。
明初针对贪赃枉法的惩处手段极为严酷,斩首、剥皮、截肢,甚至扒皮等,惩治了众多贪官污吏,也造就了大量冤假错案。
一番血洗之后,仍有大批高级官员不买朱元璋的账,前仆后继,一批批倒在糖衣炮弹之下,全然不顾惜性命。
过了将近二十年,朱元璋算是想通了,这些刚被提拔的官员,起初颇为忠诚,能够坚守原则,可官作久了,又变得又奸又贪。严刑峻法之下,能够善始善终之人寥寥无几,身死家破者却众多。
皇帝说,你们的薪水低是低了些,不过要正确看待,依规定行事,就能晋升,不然极有可能身首异处。
官员们自然要表明态度:臣等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出了京城,便是另一番景象。
当他们脱下青衫、换上红袍,踏入官场成为学徒时,发觉官场自有官场的一套规则,一旦为官,对上就不得不阿谀奉承,对中层就不得不拉帮结派,如此一来,对下自然就要作威作福。
起初他们还会为此感到脸红,出师之后,就习以为常了。
这是两千年来,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中的必然情形,多数人都在糊弄皇帝,占他的便宜,大捞一笔,皇帝依旧给这些人发放俸禄,照样提拔升官,所谓的雷霆之怒根本未曾出现。
有一个名叫徐均的人担任县主簿,类似于现今的县秘书长。
他所在的那个县地处偏僻,当地像西门庆之类的地头蛇,在此处苦心经营多年,通过联姻、行贿等手段,早已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他们非常乐意,也很善于将新官拉下水,教会他们适应并且维护这种状况。
圣贤书上的在小地方毫无用处,此处讲究的是潜规则。
只要有新官上任,他们总能用重金拉拢腐蚀,最终县衙就如同他们自家的客厅,没有办不成的事。
徐均刚上任,现实就给他好好地上了一课,手下人有意无意地提醒他,有机会应当去拜访一下莫家,莫家老大便是县里最大的土豪地头蛇。
可是,徐均不吃这一套,问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家伙算什么,让他来见我。
话自然有手下去通风报信,莫老大初次交锋失利,主动前来拜会徐均。
新官上任三把火,徐均决定首先拿他开刀,就如同西门庆一般,很容易就搜集到许多罪状,于是,莫老大被扔进了监狱。
按照惯例,莫老大认为这只是一种敲诈手段,非常识趣地送给徐均一大笔礼金。
没想到徐均看都不看,直接将他押送到府衙,府衙里的官员早已被收买,随便找个理由就把他放回家里。
莫老大的脾气很好,再次给徐均送上礼单,徐均又一次大怒,正打算将其逮捕法办。这时,府衙的公函到了,徐均被调任到其他县衙任职。
徐均算是清官,可他很快发现朱元璋算的账不对,下狱和苦役之类的,多半是用来吓唬人的。
无论是府衙里的上司,还是下面的办事员都被拉拢腐蚀,还动静很大地放了莫老大,结果什么事都发生。自己收下礼金应该不会有事,不收贿赂才是个大麻烦。
读了一肚子圣贤书的官员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坚守原则,不但无法报效朝廷,弄不好还会丢掉性命。
当勤恳做事与贪赃枉法,两者皆有风险时,选择就变成了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