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在河北唐县去世后,交通队为了保护他的遗体,悄悄把他伪装成重伤员

霁雪寒松 2025-05-28 04:29:49

1939年,白求恩在河北唐县去世后,交通队为了保护他的遗体,悄悄把他伪装成重伤员,连夜赶路,护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亲爱的朋友们,麻烦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既能随时聊聊热点、分享看法,还能解锁更多互动乐趣,感谢大家的支持! 1939年秋季,河北唐县的夜色下,一队八路军和村民小心翼翼地运送着一副担架。担架上盖着军服,里面是加拿大外科医生贝思·白求恩的遗体。白求恩已经被疾病夺去生命,大家不顾风险,连夜把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场悄无声息的奔波,背后藏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 回头来看白求恩在中国的日子,他的经历充满了选择和担当。1938年春天,白求恩出发来到中国。那时他在加拿大已经有稳定的工作和很好的生活条件,但在了解到中方前线的伤病员频繁、条件十分艰苦后,他放下个人安逸,踏上了黄土高原。 到达延安后,他没有片刻犹豫,几天内对上百名伤病员进行检查,并接连完成大大小小的手术。夜以继日的工作成为常态,条件艰难也没有阻挡他救治更多人的决心。他注意到很多重伤员在到达后方时,已经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于是提出要深入战地救治,他将“抢救生命”放在首位,主动要求去到伤员集中的最前线。 到达晋察冀前线后,白求恩见到的是更加残酷的现状。简易诊疗所内,几十个伤员挤在稻草上,药品和器械极度短缺。面对这些难题,白求恩向援华组织申请医疗经费,计划建立更完备的医院,期望改善医疗条件,不再让伤员因缺医少药失去生机。 1939年北岳一带的战事加剧,伤员激增,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奔赴一线,连续为战士们进行手术。有一天手术时,他因操作受伤导致感染,但坚持带病工作。后来,为一位传染病伤员再次动手术,他被细菌感染,病情恶化。即使如此,他在转移途中依然不忘提醒同志要做好消毒、备好药品,直到最后一刻还心系医疗工作。 白求恩去世后,聂荣臻亲自主持了安葬仪式。紧接着,日军大规模扫荡唐县。村民和战士们一边抵御进攻,一边偷偷护送白求恩遗体。他们咬牙抬着担架,行走数十里没有停歇,只为让他安眠。他们用仅有的一点水泥修建墓地,哪怕墓碑被毁,也没有放弃对这位外籍医生的尊重和怀念。 白求恩离开中国时没有留下子女和财产。他留下的只有手术器械、一点医学书籍和一段特殊的回忆。他的工作态度感染了身边医务人员,更带动了医疗制度的初步建设。医学团队的护士和年轻军医说起他时,总会回忆起他工作中的教学和指导,他尽自己最大能力解决每一个难题。他用行动让医疗队有了更系统的管理思路,也为之后的队伍注入了国际协作的经验。 毛泽东在他的纪念文中,对他的医术和人格给予高度认可。白求恩不善空谈,他总能用最直接的方法参与救治,为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他选择用短暂的一生帮助更多人的生命延续,也用事实加深了中国与国际友人的情谊。 到了今天,白求恩的故事依然流传。他用自己的努力让一个陌生的国家感受到温暖,把国际主义用在实际工作中。他没有豪言壮语,脚踏实地帮助伤员和同事,即使离去也依旧只关心医疗器械和病患。他给中国战时医疗带来了新气象,他的行动远远超过了普通医务人员的付出。 他的每一次救助都没有怨言。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医生,而是时时冲到一线的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份责任感落实到救死扶伤上。他去世后,群众和战士继续守护他的墓地,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了国界。当地人对他的名字怀着敬意,白求恩精神扎根于无数中国人的记忆中。 从白求恩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会影响无数人。他用亲历救治树立榜样,也让异国友谊在中国土地生根。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和付出,许多前线伤员很难看到希望。 他的故事给后人留下启发:无论出身或国籍,只要坚持信念并踏实去做,就有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影响。白求恩不是只说不做的人,每一件事都踏实落地。他追求医学和职业理想,在很难的环境中帮助别人。他留下的精神至今仍影响着很多人,无数医务工作者都学着用心救人,传递同样的精神。 而那一夜八路军和村民悄悄护送担架的身影,也许就是白求恩故事最直接有力的注脚。这不仅是一场护送,更是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白求恩的名字成为历史坐标,也是许多人心中的记忆。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网——沙飞与白求恩的摄影往事 2021.12.02 各位观众老爷们,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0 阅读:0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