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12岁的孙子吴世璠继位。 吴世璠虽年纪小,却表现得很硬气,面对十万清军围攻昆明,宁死不降。 贵阳城头狂风呼啸,刚穿上龙袍的吴世璠手都在抖。 历史有时候挺爱开玩笑。吴三桂折腾半辈子,反清时号称“天下兵马大元帅”,结果龙袍还没焐热就咽了气,烂摊子甩给一个连胡子都没长的孙子。吴世璠的“硬气”听着壮烈,但问题在于——这份硬气到底是谁的意志?是这孩子真不怕死,还是背后那群老臣拿他当挡箭牌?史书里写他“手抖”,可手抖的不止他一个。城破前夜,主张死战的大将郭壮图连夜带着家眷溜出城,连马鞍都来不及装。 说穿了,吴世璠的“硬骨头”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清军围城时,昆明城里早断粮三个月,百姓饿得吃树皮,守军拿刀的手都发颤。这种时候谈“气节”,不如说是既得利益者拿孩子的命给自己垫棺材底。吴三桂留下的班底早烂透了,从衡阳到昆明,一路搜刮民脂民膏修宫殿,兵败如山倒时却逼着孤儿寡妇充门面。 更讽刺的是,清廷对吴世璠的处置比成年人还狠。城破后,康熙下旨将吴世璠的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个月,尸身被战马踩成肉泥。而对投降的吴军旧部呢?该封官的封官,该赏银的赏银。历史从来不讲“尊老爱幼”,只认输赢。 有人夸吴世璠有骨气,说他比南明那些逃跑的王爷强。但仔细想想,崇祯帝上吊前还能喊一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吴世璠死前连句完整话都没留下。他不是英雄,只是个被架在权力火山口的祭品。那些吹捧他“硬气”的人,无非是想给败局涂一层悲壮的金漆,好掩盖内斗亡国的真相。 说到底,乱世里的孩子连哭的权利都没有。吴世璠的手抖不抖不重要,重要的是龙椅下的血早已淹到脚脖子。
1678年8月称帝不久的吴三桂在衡州病死,他12岁的孙子吴世璠继位。 吴世璠虽年
星河漫游阁
2025-05-28 10:2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