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8年,胡太后把1杯毒酒,端到19岁的儿子面前,冷冷地逼迫:陛下,把它喝下去!元诩不喝,胡太后硬生生给他灌了下去。再次冷笑道 : 你不仁,我不义!亲生的又如何?完事儿,太后便扬长而去,皇帝卒,享年19岁。 敬请有缘人留个“关注”,可以发表一下您的精彩见解~ 红妆时代:北魏深宫里的母与子也让人感叹! 永安三年的深秋,洛阳宫城飘着细密的雨丝,胡太后摩挲着翡翠戒指上的血渍,恍惚听见五岁孩童稚嫩的嗓音:母后手凉,诩儿给您暖暖。 这枚先帝御赐的戒指硌得指节生疼,就像那个蜷缩在龙椅上的少年,到死都在呢喃"冷",二十年前,相士赵胡盯着襁褓中的女婴预言:此女当为天地之母。 此刻胡太后站在永宁寺塔的废墟前,看着焦黑的梁柱刺破雨幕,这座她亲督建造的百米木塔,终究没能在乱世中保全北魏江山。 雨滴顺着描金凤袍滑落,恍惚间又见元诩七岁染天花时,自己也是这样站在寝殿外,听着太医们战战兢兢禀报:陛下……怕是不成了。 那时的她尚有泪可流,当三岁的元诩跌跌撞撞扑进她怀里,奶声奶气背错《急就章》时,她还会笑着纠正:"是'天地玄黄',不是'甜地玄黄'。" 可当少年天子十二岁那年,亲眼看见郑俨从她寝殿出来,母子间便竖起了道看不见的冰墙。 于是,就有了开头一幕,胡太后记得自己总这样哄着病中的儿子,只是如今,龙涎香混着血腥气在殿内弥漫,她端起鸩酒的手却稳如磐石。 这杏仁味让儿臣想起八岁那年藏的杏仁酥...胡太后指尖一颤,那年上巳节,元诩把御膳房所有杏仁酥塞进她妆奁,说要给母后惊喜。 此刻酒液入喉,少年天子嘴角溢出黑血,竟比她华服上的金线还刺眼,她想起扩建龙门石窟时,工匠们凿出的那尊持药钵菩萨——若菩萨真能普度众生,为何不渡她母子? 雨更急了,胡太后抚过永宁寺塔基座上的莲花纹,想起孝昌二年与元诩同游龙门的场景,那时春光正好,少年指着新雕的佛像说:母后看,这菩萨眉眼像您。 她抬手要打,元诩却笑着躲进随从堆里,谁料短短数载,母子竟在佛塔阴影下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太后,该宣政了。 宦官捧着奏折轻声提醒,胡太后接过朱笔,或许会想起儿子第一次临朝的窘态,那时她坐在珠帘后,看着十二岁的儿子攥着龙椅扶手,把"赈济灾民"念成"震济灾民"。 朝臣们憋笑憋得脸色发紫,是她轻轻咳嗽一声,元诩才红着脸改口,如今她亲览万机,笔锋却再无人提醒该往何处落。 雨幕中传来更鼓声,胡太后下意识摸向小腹,二十年前这里孕育的不仅是元诩,更是一个女人对权柄的渴望,当她站在西林园法流堂,一箭射穿铜钱方孔时,满朝文武都在喝彩。 可当她严惩殴打妃妾的宗室,下诏禁止家暴,那些赞誉声里又掺了多少惧怕...直到又一个声音响起,潘嫔诞下……诞下公主。 宫人的禀报惊醒了回忆,胡太后望着殿外跪着的百官,忽然想起相士的另一句预言:生天地之主宰。 她苦笑着抚平龙袍褶皱,元诩啊元诩,你终究不是能托付江山的明主,就像那只断线纸鸢,飞得再高也逃不过坠地的命。 次年春,尔朱荣的铁骑踏破洛水,胡太后站在邙山之巅,看着河阴遍地烽烟,当年她为笼络这个契胡酋长,赐他宝马香车,许他带兵入朝。 如今这匹野狼却反噬其主,将北魏宗室屠戮殆尽,风中飘来烤肉焦香,她忽然想起永宁寺塔焚毁那夜,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百姓都说这是佛祖发怒。 陛下,该上路了。 尔朱荣的刀锋映着夕阳,胡太后最后望了眼洛阳城,恍惚看见七岁的元诩举着纸鸢向她奔来。 她伸手去接,却只抓住一把冷雨,刀光落下时,这个能文能武、建塔礼佛的女人终于落泪——原来天地之母,终究护不住自己的儿。 历史总是这般吊诡,当后世史家赞叹永宁寺塔的雄伟,批判河阴之变的惨烈,可曾看见红墙内那个母亲? 她射得中针孔,却射不穿命运;她建得起佛塔,却填不平与儿子的沟壑,在权欲与亲情的天平上,北魏最尊贵的女人,终究和所有母亲一样,输得体无完肤。 主要信源:(北魏胡太后是谁?一生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2023-12-12 )
公元528年,胡太后把1杯毒酒,端到19岁的儿子面前,冷冷地逼迫:陛下,把它喝下
安卉的
2025-05-28 11:23: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