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朱标不死,历史走向会完全不同?朱标若能稳坐太子之位直至继位,以他与开国武勋集团的紧密关系。 既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又自幼随徐达、常遇春等名将学习兵法,蓝玉等将领断不会因“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而大批殒命。 蓝玉在朱标跟前就是个乖学生。这位捕鱼儿海之战横扫北元的猛将,见太子朱标比见亲爹还恭敬。朱元璋晚年清洗功臣,说白了就是给孙子朱允炆铺路——老爷子看准了朱标镇得住场子,但朱允炆压不住这帮骄兵悍将。朱标要是活着,蓝玉案压根不会发生,毕竟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正妻,蓝玉算起来是太子妃的娘家人,这层关系比免死金牌还顶用。 老朱家这爷俩玩的是互补局。朱元璋提着刀砍人,朱标端着茶劝架。有回刑部要杀个贪污县令,朱标拦住说“三品以下官员交大理寺复核”,硬是把死刑改成了流放。这种做派让武将们觉得太子仁义,文官们觉得太子靠谱,淮西勋贵集团早把朱标当自己人。要是朱标继位,根本用不着搞蓝玉案这种自断臂膀的蠢事——蓝玉在漠北啃沙子比在南京当反贼痛快多了。 靖难之役这出戏压根唱不起来。朱棣见着朱标跟老鼠见猫似的,当年燕王府增兵三千都得找大哥特批。朱标巡视北平那会儿,朱棣鞍前马后伺候着,生怕大哥看出他有二心。建文帝削藩像拆炸弹,朱标削藩像解绳结——他早跟秦王搞过“三边联防”,让藩王们既守边疆又互相牵制。这套玩法真要铺开,朱棣估计能在草原上放一辈子羊。 大明朝的官场都得换个活法。朱元璋搞空印案连杀数百官员时,朱标抱着《孟子》劝老爹“士心乃国脉”。他要是上位,锦衣卫的诏狱估计得改成养老院,科举出身的文官能提前二十年掌权。想想后来东林党和阉党的破事,朱标这套“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班子,说不定能让明朝少折腾几回党争。 但别把朱标想成完美圣人。他搞的“推恩令”削藩看着温柔,实际比建文帝还狠——让藩王把封地分给所有儿子,三代之后个个穷得叮当响。这招对付朱棣管用,可要是蒙古人打过来,边塞王爷们连买马的钱都没有,谁还给你守国门?再说他重用江南文官集团,北方士族能咽得下这口气?保不齐又得闹出个“南北榜案”。 最要命的是朱标太理想主义。他主张恢复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真放开海禁,倭寇可能提前一百年闹腾。迁都西安听着霸气,可关中早不是汉唐时的沃土,修宫殿的钱能把国库掏空。这些改革看着美好,实操起来全是坑,搞不好仁宣之治没来,土木堡之变先到了。 朱标活着顶多给大明换个死法。藩王问题、文武之争、南北矛盾这些毒瘤,不是靠个人魅力就能解决的。他或许能让明朝少流点血,但历史惯性这玩意,就像南京城墙上的条石,挪动一块就得塌半座城。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