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星舰第9次发射测试失败的原因,有眼尖的发现,在星舰飞船进入到150公里左右的

静雅葡架垂珠甜 2025-05-28 18:46:18

关于星舰第9次发射测试失败的原因,有眼尖的发现,在星舰飞船进入到150公里左右的高空时,猛禽发动机的喷口外壁出现了数个红色的亮点,然后在关闭发动机后这些亮点也随之消失。 需要说明的是,猛禽发动机的喷口是基于3D打印技术的,其中内部设计了许多采用低温燃料进行发动机冷却的管道,但是3D打印的过程很难确保这些管道有足够的密封性和足够的密度,那么就有可能因此造成一些管道受热不均从而发生局部过热的现象,最终导致了燃料泄漏。 而图片中猛禽发动机上这些红色的亮点或许就是这些冷却管道过热产生的效果。 由此可以推断,此时猛禽发动机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甚至可能引起了燃料的外泄,从而导致了星舰飞船在此时出现了一些抖动,最终导致了星舰在返回大气层时失去控制损毁。 不仅如此,一级超重助推器也是因为发动机问题而失联。 其实,这个问题上第8次发射测试失败的时候也有提及,不过马斯克认为在使用猛禽3代发动机之后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猛禽三代发动机采用了大量3D打印技术,但在火箭喷口上的设计几乎是保持一致的,也就是说,即使在未来全部更换猛禽3代发动机之后,仍然可能会存在同样的问题。 只能说,发动机是火箭最为核心的一个部件,如果发动机无法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性,那么也就无法确保火箭的顺利发射,就这个意义而言,星舰想要实现完全复用并商业化,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3D打印不是万能的,看看坦克炮管的制造流程,好几个加强的工序,才能把炮管做到耐高温高压不变形,发动机的各个材料肯定也有它自己的耐高温等的需求,这些东西你怎么在3D打印里做进去?这玩意如果没有革命性技术,就是个无解的死局

0 阅读:36713

评论列表

千年等一回

千年等一回

73
2025-05-29 00:29

前有前苏联,后有马斯克。继续!我们可以有序控制上千驾无人机,却不能控制几十台火箭发动机?细想!有人做小白鼠,何乐而不为!

洪峰 回复 07-19 18:40
这个倒是还算正常,而且以后会越掉越多。星链属于低轨卫星,设计寿命只有5年,早期发射的星链卫星早到寿了。而且星链卫星严格控制成本,其设计冗余估计也不会太多,很难出现传统卫星那种往死里超的待机怪

洪峰 回复 07-19 21:52
问题是星舰一直问题不断,快速迭代也不是这么个烧钱法。

三生三世对对对

三生三世对对对

50
2025-05-29 11:05

一家公司可以肆无忌惮失败。一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可没这么宽容。所以,商人选择回收降低成本。国家机构选择一次性降低风险。有些人把马吹上天。

优优悠悠 回复 07-17 19:07
马克思已经证明了回收后重复使用的质量不可预测性,没有人知道第几次使用时导致整体失败

suzaku 回复 07-13 22:03
看来你是底层人,你就老老实实搬砖,说的是趋势,你不搞投资,你就别来凑热闹,纯粹无理取闹。你既不懂投资,又不懂技术,还不懂预期,说啥你都不懂。如果美国地理位置在俄罗斯,他现在就能导弹回收,这个涉及到载重问题。美国洲际导弹攻击的假想敌都要飞上万公里。你穷就多学,学的多了,就能找到机遇,别人说的你都不懂,还要有自己的理解,最后你成为别人眼中小丑,很自豪?核聚变发电最重要是什么?是可控,所以中国资本几乎不考虑国内核聚变,都是国家搞。火箭回收,说是私营化,都是国企,知道为啥吗?你骗不了投资人,中国没那个工艺,短期内!发动机寿命不够,你回收了,发动机也不能再用,也就没有回收意义!这是工艺问题!SpaceX为什么伟大,都不用上市,排队入股的人都一片片的!因为SpaceX已经攻克了商业火箭成本问题,还有可回收问题,现在SpaceX做的是完善回收,升级火箭

用户49xxx65

用户49xxx65

30
2025-05-29 10:39

星舰应该搭载更多的美国宇航员,更仔细的观察发射的每一个细节,人多才能引起马斯克的重视。

火星农民工叔叔马丁 回复 07-11 12:30
对,最好让特朗普坐上去,他懂得多,一定能发现问题

大侠

大侠

30
2025-05-29 11:57

前面我就说过了,发动机过多,只要有一个出现问题全盘皆输,祝福马斯克继续放烟花[滑稽笑]

用户13xxx32 回复 05-30 05:11
为美国灭亡而放的烟花。

edg21

edg21

19
2025-05-29 14:00

3D打印是个噱头,还有大数据,区域链,AI智能机器人,量子卫星,时速4000公里的真空管超导磁悬浮高铁,水变油技术,可燃冰,背背佳,小罐茶,8848手机,全部是交学费的投资骗局。

my god

my god

19
2025-05-29 12:32

我们走好自己的路,三思而后行

用户10xxx41

用户10xxx41

13
2025-05-29 15:31

马忽悠根本不在乎成不成功,他只在会他股票

用户13xxx88

用户13xxx88

13
2025-05-29 06:59

就是试验成功了有用吗?登陆火星怎么降落?怎么返回?

忘记过去 回复 05-30 07:18
商人重利益为了赚钱才讲成本,而国家为了保证成功,是不计成本的,只为保证每次发射都能成功。

柯力2008 回复 忘记过去 05-31 13:47
保证不了每次都成功个

语与

语与

8
2025-05-30 09:14

星舰堆发动机,是技术上开历史的倒车,没有技术突破,凭借小聪明,堆发动机,增加发动机数量,没有创新性突破推力瓶颈,其他方面突破也不够。可以作为中国航天前车之鉴。

用户62xxx80

用户62xxx80

8
2025-05-29 14:08

重复使用是省钱,但必然导致可靠性降低,参考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还有星舰,绑的发动机越多,可靠性越低

Jason

Jason

7
2025-05-29 11:09

慢慢玩,再失败个一两千次就可以接近成功了。😏

用户13xxx32 回复 05-30 05:13
2000个母亲才能教出一个好孩子,加油吧[开怀大笑]

闲云野鹤

闲云野鹤

7
2025-05-29 12:22

星舰要想发展顺利,马斯克要象做特斯拉一样把研发产线搬到中国来,多、快、好、省。

浮世之诗

浮世之诗

7
2025-07-30 00:13

商业的前提是要稳赚,而不是成功的基础上赚,失败血亏,星舰的不稳定因素根本不是现在阶段可以控制的,比如隔热瓦良品率不足,而且每次发射都要更换,每次更换都面临新一轮的风险考验,在轨推进剂加注更是工况超200个,不但精密度高但必须要零容错,但液氧和甲烷会发生沸腾效应,输送不稳定,返回无法避免发生谐振,多次因为谐振导致燃料管路破坏,结构强度还得继续增加容错,而且复用还会导致金属疲劳累积,风险是累加的情况,如果不能彻底排查更换每次损失都血亏,多发动机并联更是容易引发连锁故障,这些风险的计算不是加法,是乘法,更何况还没进行载物,一旦重心改变又会增加变量,商业化目前来看完全没戏,目前就是为了2026年的阿尔忒弥斯任务赶鸭子上架,毕竟nasa选定了星舰作为唯一月球登陆器,但2025计划发射25次,现在才两次,解决问题可能性堪忧,2026如果失败投资者一旦减少融资那后续就更没希望了

恒业精勤

恒业精勤

6
2025-05-29 14:46

老美气数已尽,9为数之极,能撑到发射9次,也算是有始有终,寿终正寝了!

似曾相惜

似曾相惜

5
2025-05-30 11:30

这种大推力火箭如此设计本身就不合理 一股脑儿把发动机捆绑在一块点火不出事才怪 这种破设计发射成功率有一半就不错了 大推力火箭就应该使用像中国的外挂式设计

廉颇点赞

廉颇点赞

5
2025-05-31 21:26

马克斯的3D打用所用的堆叠材料,可以就是缺少了中国的某稀土元素,才导致不耐受高温高压的。

获得感

获得感

4
2025-05-30 10:49

如果没有这些探索,就没有技术的进步。期待有一天真的实现打印飞船!!!!

用户10xxx76

用户10xxx76

4
2025-05-29 11:05

目前3D打印技术做模型还行,真正用来做机械,还差的远

竞待花开

竞待花开

4
2025-05-29 17:27

老霉也有治不好的心脏病?

哥仔

哥仔

3
2025-05-29 12:22

自从马斯克三观不正,诋毁乌克兰,支持侵略者后,我就由粉转黑了,继续失败吧!登陆火星就给中国来完成

蓝天风车野茶花 回复 05-29 17:59
还是靠你来完成吧,加油

飞翔的青花瓷

飞翔的青花瓷

3
2025-05-30 07:12

感觉国人就像一只愤怒的小鸟,怼天怼地怼空气,逮啥喷啥,不能客观看待事情。人类探索宇宙太空总会有失败很正常,人家有我们自己也有,新技术的使用肯定有不确定因素,否则人类只会止步不前,3D打印会逐渐成熟,我相信我们国家也在探索使用。

^阳光心情+

^阳光心情+

3
2025-05-30 18:22

听说美国登月时发动机喷口都是技师手工搓的,现在咋越做越回去了啊

zsdqy007

zsdqy007

3
2025-06-04 20:43

霉国的火箭失败了都操碎了心,中国火箭失败了讽刺挖苦一大堆

龙傲天的七舅老爷

龙傲天的七舅老爷

3
2025-07-23 01:24

星舰的科技大跃进,用炸火箭来收集数据,前苏联炸了几枚N1就顶不住了,美帝能炸几枚呢?

小熊猫

小熊猫

2
2025-05-29 12:16

天天飞,天天炸[哭笑不得]

用户10xxx03

用户10xxx03

2
2025-05-29 22:32

从一代到三代精简了很多部件,可靠性反而降低了?

RR

RR

2
2025-05-30 12:10

团队太多阿三了,这是主要原因

用户87xxx82

用户87xxx82

2
2025-05-29 12:53

评论区里好多专家,不去国家航天局工作,是中国一大损失

乘风

乘风

2
2025-05-29 13:51

已经炸了9次了,这玩意可靠性还是太低了

特洛伊 回复 05-29 22:09
八九不离十,还要爆一次

用户13xxx17 回复 06-19 07:23
正常,为了低成本商业化放弃了质量和可靠性,比如说部分芯片就是用的民用级别的价格便宜算力大,但是抗干扰性稳定性不行赌运气

柯力2008

柯力2008

2
2025-05-31 13:55

文章中的“有可能,或许,很可能,甚至可能,……”最终导致了发射失败。是靠猜测得出来的结论???那胡编你猜猜看马斯克第几次能发射成功?

*~瞬间@痕~*

*~瞬间@痕~*

2
2025-05-31 15:38

没有中国的稀土你能飞到哪里去

用户10xxx02

用户10xxx02

2
2025-06-02 12:54

抄苏联的作业,没有抄对

5plus5

5plus5

2
2025-06-03 20:14

火箭喷口改为铸造甚至锻造,不用3D打印。

007

007

2
2025-06-03 23:16

失败就好,不管原来,就这么小气!

早起的虫子有鸟吃

早起的虫子有鸟吃

2
2025-06-07 14:32

这么简洁,我们也要做到

凡尘

凡尘

2
2025-06-07 11:12

制造物不是完美的!

脱离了猪圈

脱离了猪圈

2
2025-06-09 14:51

一群996的嘲笑

大侠

大侠

2
2025-06-12 18:48

我早就说过了,发动机太多没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2
2025-07-15 21:56

马斯克:都别乱猜了,那些红点是反火箭狙击枪在瞄准![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高薪养鲶

高薪养鲶

2
2025-07-17 22:38

反正骗投资的管它失不失败

ybcx

ybcx

2
2025-08-01 00:42

在这些人眼里,中国成功一百次都不如马失败一次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2
2025-08-07 17:40

到目前为止还没任何的商业行为可以做到前提条件稳赚[静静吃瓜]银行放贷款都有那么多的死贷[微笑]商业行为本身就是冒险☞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思考]就是国家级这种组织搞航空航天研发也都是探索性发展,通过已知现有的技术手段尽可能的降低减少风险、失败☛其他就交给命运吧[哈哈笑]

艺馨

艺馨

2
2025-06-04 08:04

管我们鸟事,给他分析个屁

枭龙

枭龙

1
2025-05-30 10:52

发动机太多了,容易出问题。0.99*0.99*0.99这就是出问题的概率

我怕嘿

我怕嘿

1
2025-05-30 21:52

这有什么猜测的,稀土原料不够呗。

用户10xxx97

用户10xxx97

1
2025-05-29 21:05

老美印度化是改变不了了

小陌

小陌

1
2025-05-29 11:45

看来三D打印目前并不适合 超高压超高温的有关部件。

简解

简解

1
2025-05-29 12:44

赶紧解决,好让兔子摸

monic

monic

1
2025-05-29 12:29

报道点进步的地方

知心眼神

知心眼神

1
2025-06-01 15:00

那么多发动机并联,藕合共振问题基本上无解,只能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反复

用户10xxx89

用户10xxx89

1
2025-06-01 20:20

3D不行后续用4D打印解决[笑着哭]

用户10xxx75

用户10xxx75

1
2025-06-02 08:07

只要还是筷子火箭的思维,美国航天就没有希望,成天为了忽悠资本

独往独来

独往独来

1
2025-06-04 13:53

有些材料得锻造,经过捶打才够强度,不知3D打印有这个能力否

紫衫龙王

紫衫龙王

1
2025-06-04 07:32

失败率太高说明技术极不稳定

本岛路rtyyggv

本岛路rtyyggv

1
2025-06-13 16:02

美国不懂,只有你懂

用户16xxx30

用户16xxx30

1
2025-06-14 01:10

十几个发动机捆绑一起,稳定性和一致性很难协调,故障率高。从数学上讲,3角架最稳,捆绑3个发动机是上限。

caolei971745

caolei971745

1
2025-06-18 08:00

多余告诉老马

卫子

卫子

1
2025-06-27 21:17

可重复使用就是坑,不就是和航天飞机一样的吗

大侠

大侠

1
2025-06-28 12:41

我早就说过了,发动机太多了,无法控制[滑稽笑]

枫子

枫子

1
2025-07-04 19:14

就是发动机越多,并联的可靠性下降越多,自然成功概率低,苏联的暴风雨航天飞机就是一个例子

guan

guan

1
2025-07-17 08:53

技术路线的错误,成功的概率靠侥幸。系统的可靠要求越高,则要求参与的构件越少,动力子单元数量越多,出问题的概率越大

特洛伊

特洛伊

1
2025-08-02 21:28

八九不离十,还要失败一次!然后一而再,再而三,死循环🤣

静雅葡架垂珠甜

静雅葡架垂珠甜

静雅葡架垂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