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今年春晚沈腾的《坑》成了热议,放大了基层干部躺平的工作模式。
沈腾虽然够香,可毕竟一辈子没做过基层干部,他看到了表象却没看到内在,这个社会谁又能为基层干部说几句公道话呢?
基层同志的苦,对上说了等于没说,根深蒂固的习惯岂是那么容易改变?对下,他们已经是最下层了,再下没得下了。
偏偏群众还不满意,实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往往基层同志承担了整个社会的责任,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压弯了他们的脊梁,所以他们被“躺平”了。
一:基层同志哪能躺平,早被“坑”得千疮百孔,唯有硬着头皮“被迫营业”。
话说有几个体制内朋友都是基层,这次聚会大倒苦水。“躺平”?我们有机会吗?
网上很多为基层鸣不平的文章,而我今天要举个具体例子,以小见大以做反思。
2020年我们这被评为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朋友所在区的领导赴北京领奖,那是一块闪闪发光的奖牌,代表着巨大荣誉极为难得。
可就是为了得到这个荣誉,全区上下连续几年总动员,闹得几位朋友苦不堪言。
几位朋友日常并不负责这块工作,但每年都会因为应付检查而被拉去做志愿者“被迫营业”。
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在道路和小区内捡垃圾,保证自己的责任区域干净,最终通过检查组的评审。
当然评选全国文明城区远不止这些,据说需要准备的台账和资料有很多,但朋友不了解,自然没发言权,因而“捡垃圾”成为吐槽重灾区。
每年检查组访问前,朋友便开始行动,少则四五天,多则一周十来天,放下手头工作全身心“脱产”捡垃圾,化身环卫工。
当然他们有一个统一称号“志愿者”!
“被迫营业”的“志愿者”,也是醉了。据说“志愿者”的数量也是考核一个项目,我思前先后,可能代表着地区人口素质水平。
朋友无奈:不是怕忘怕累怕干体力活,而是究竟谁能告诉他意义何在?
检查组一来全程陪玩,六点上岗到晚上八九点,一句话:检查组没到必须到,检查组没走不能走,一切为了奖牌。
创文明城区本意没错,这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可如今沦为体制内基层干部“突击”的任务。
基层怨声载道,捡垃圾捡得完吗?前脚捡了后脚又扔,永远治标不治本。在一个人口素质还远未达到“文明标准”的地方强行依靠行政命令达标,无异于拔苗助长。
基层同志无法获得认同感,请问针对这种面子工程是不是该躺平?
可偏偏基层连躺平的权利也没有,责任到人包干包好,逼得大家别无选择,请问小品《坑》调查过吗?
基层同志为了全局硬着头皮倒也罢了,偏偏这么做群众未必领情,从深层次讲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一种莫大伤害。
首先,基层同志被任命为“志愿者”,但志愿不志愿,你觉得群众能不能看出来?
小区的物业本是市场化经济一份子,好坏由市场作出判断,可他们一觉醒来也成了被考核单位,由不得选择,你说怪不怪?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特定那几天马路和小区站满了身穿白色背心的志愿者,你说群众待不待见?
有认识的会过来调侃:哎哟,又来了?他们又来检查了?
不认识的还会发牢骚:一年干净几天,有什么意义?检查检查,检查不到事实,来检查什么?纳闷了,检查组什么时候来你们怎么知道?这好比学生考试,有人提醒学生再过几分钟监考老师会到你身边,这是什么神仙操作啊!
朋友十多年工作经验对此早已能做到面不改色,可内心翻江倒海,无法“躺平”的背后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饭碗唯有“被迫营业。”
而在成功创建文明城区后,每年还将迎接复审,意味着朋友仍将“被迫营业”,这个坑需要填多久,谁也不知道。
他们只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偏偏托起整个社会的责任,这究竟是为了谁?
二:本是好主意为何最终会沦为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我们的评价体系怎么了?
文明城区评选本是反应地区文明水平,是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可如今渐渐变了味。
之所以这样,感觉有两方面因素:
首先评价的标准不接地气,朋友自然不清楚评价标准如何设定,但捡到小区和路面没垃圾,估计是对标新加坡吧。
好家伙,我们的人口综合素质什么时候有这么高了?
另外将有多少志愿者纳入考核体系,也成了“被迫营业”另一大推手。
“志愿者”是文明素质的体现,但是否能作为评判标准,标准是什么就需要评价单位深入调研了,而绝非“拍脑袋”。
谁都需要一个干净的居住环境,如何评价是否干净,同样需要从实际出发,显然没有垃圾已经脱离了实际,至少个人感觉做不到。
这是一个全社会的命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参与和努力,可能得历经几代人,“一步到位”现实吗?
通过基层同志突击出来的文明,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所以群众才会有“怪言怪语”。
文明不是做给某些人看,它本质上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几天的文明”让大家情何以堪,无非就是上级“挖坑”,下级“填坑”。
其次,还得有一个正确的政绩观。
去首都领奖的诱惑很大,且据朋友了解全国能获此称号的地方并不多,创建成功对于领导意义重大,你比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文明程度高,是执政能力的体现。
巨大的荣誉本是为了激励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可如今怎么看都有点像“捞资本”。
明知道达不到标准非要上去冲一冲,一旦口号提出来便难有退路,如果失败了面子何在?
于是穷尽人力物力在所不惜,对于这块闪闪发光的牌子志在必得,请问这坑谁填?
无外乎基层同志呗。
行政命令仅对这波人有用,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档口得用好、得用足!
平时的工作可以放一放,全力以赴拼下那块牌子,让领导满意。
什么时候政绩观开始脱离实际了?
谈努力,那是拼一把能实现的东西,好比刻苦读书考个好学校,但刻苦读书能长命百岁吗?
折腾基层同志得来的牌子真那么重要?
牌子的背后并没有长效性的文明,那件白色背心用了几天便束之高阁,它想露个脸得等下一年,有意思吗?
所以政绩观也成了重要推手,绝不能为了荣誉找人填坑,荣誉不是为了某些人。
三:基层的坑啥时候才能填满?“被迫营业”啥时候能歇业?
这个问题几乎每篇相类似文章都会给出类似的答案,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是让基层疲于奔命的万恶之源,也是阻碍发展的最大顽疾,我们认识到却难以做到。
各种各样的台账、检查和考核让基层
难以应对,上面想个“创新”,下面就得拼命。
还是回到这件事,如果标准再合理点,领导再量力而行点,或许基层就不会如此硬着头皮上“面子工程”了。
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苦了基层,也在群众心中留下了反面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朋友心里全知道,但朋友做不到,那种无奈和委屈怕是春晚小品《坑》没能反映出来吧。
沈腾啊沈腾,一个小品点燃群众的热情也点燃了基层无法诉说的委屈,啥时候来基层体验一把,或许明年春晚是《填坑》。
时至今日,唯有摆正位置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地气的办法,基层干部才能彻底摆脱“被迫营业”的状态。
我知道他们早就想“歇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