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2000多年前,在秦国领导了一场变法,史称“商鞅变法”,让陷入破产危机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霸主,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法网,让秦人沿着军功这唯一的上升通道往上爬,用利出一孔,实现了力出一孔,但也为秦国崩盘埋下了种子。
读懂“商鞅变法”,就读懂了一半《孙子兵法》。
商鞅让秦国在战国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又说“故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这个“道”是治国之道、“法”是治国之法。
“修道而保法”的目的是,凝聚全民的意志和力量来进行战争、赢得战争。
而“形”首先是国家实力,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纸面实力的强弱。
“商鞅变法”让秦国由弱变强,而且此后,秦国实力越来越强,这是由于(1)秦孝公后的国君,代代都特别给力;(2)五湖四海的人才政策;(3)政策和法制延续,并逐步加强和完善;(4)根据阶段调整战略。
商鞅用短短二十年,迅速改变了秦国面貌,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国。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秦国实现了“形胜”和“立于不败之地”。
商鞅让秦国掌握了战国争雄的战略主动权势是什么?《孙子兵法》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为了检验变法的阶段性成效,也为第二阶段变法创造有利条件,商鞅建议秦孝公发兵河西。他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把秦国这块巨重无比的“圆石”,推到河西地区这个“千仞之山”上。
打仗是讲究时机的。商鞅很懂把握时机,《资治通鉴》里是这么记载的: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商鞅这一段汇报太精彩了,是“电梯汇报法”的一个经典:为什么要打、为什么要现在打、打赢的前景如何,短短116个字讲得清清楚楚,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
最终商鞅死后没多久,秦国完全占据河西。此时的秦国犹如一把利剑,插入六国心脏,确立了战略全局上的“势胜”,所以商鞅是读懂了《孙子兵法》里所说的“势”的。
可惜商鞅只读懂了一半《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道”就是实现全国上下一心、力出一孔的路线、政策方针和一系列举措。
商鞅读懂了一半《孙子兵法》,他用严刑峻法、绝对控制,妄图控制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人,忍耐和承压是有限度的,超出限度就会反抗。
秦始皇把商鞅这一套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动不动就要被处死。
一个叫陈胜的人,在服役路上遇到暴雨,不能按规定时间报道。按照秦法,他只有死路一条。横竖都是死,他选择反抗,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大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
而刘邦读懂了另外一半《孙子兵法》,他的成功是另外一个范式。他懂得要打好人性这张牌,不能绝对控制,要“刚柔相济”。
商鞅和刘邦,一刚一柔、一反一正,告诉我们《孙子兵法》之道,就是驾驭人性和形势的“刚柔相济”之道。深刻理解人性,根据形势赢得人心,才能无往而不胜、长治久安。
课程邀请
从“商鞅变法”到刘邦称帝,天下纷争两百年,最贴合《孙子兵法》开篇讲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读《孙子兵法》,结合这两年历史来读是最合适不过的。
商鞅变法、河西之战、司马错伐蜀、合纵连横、远交近攻、李牧戍边、胡服骑射、长平之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国庆假期结束后,我将结合《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相关内容来解读战略经典《孙子兵法》。
课程说明:①共50+期;②每晚八点更新;③价格199元;④赠《孙子兵法营销课》;⑤10月8日更新第1期。
详询请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