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发掘仅占300万平遗址的1.7%,二里头宫殿、绿松石龙、青铜礼器相继出土,却始终缺一个实证——刻着“夏”的文字。前队长许宏一句“夏可能被放大”,道破考古与想象的鸿沟:我们或许在拿文献硬套遗址,而非让物证说话。
1959年考古队因村民挖出的陶片进驻二里头,四代人挖出“井”字形大道、中轴宫殿,被称为“最早王城”。但数万件文物中,没有甲骨文、金文,只有未形成系统的刻痕符号。商朝因殷墟甲骨文写明“帝乙”被确认,周朝有金文铭刻“周武”,而二里头像座没皇帝签名的皇宫——布局够规整,却缺“夏”字落款。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夏朝始于前2070年,存续471年。但二里头文化测年显示,其主体年代仅在前1750-前1520年,若全算夏朝,时长不足230年,与史书记载相差一半。当时人均寿命约30岁,也难支撑14世17王的传承逻辑。更矛盾的是,早商遗址碳十四测年竟晚于夏商分界,夏商文化层叠压现象让断代陷入混乱。
《史记》距夏朝1800年,“夏”更像是周人构建的祖宗叙事。二里头证实早期国家存在,却无法自证为“夏”。前队长提醒:别让对夏的期待主导考古解读——或许我们挖出的是“早期广域王权”,但硬贴“夏”的标签,只是用文献给遗址写好了剧本。如今那把刻着“夏”的钥匙,仍埋在未发掘的98.3%遗址里。
宋辉
早期夏朝不在河南,又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宋辉 回复 天道酬勤 06-23 21:12
斟灌、斟鄩还有寒浞、寒(过)浇,有人说的比我清楚,自己看
天道酬勤 回复 06-23 17:48
全国就是有一万个阳城,也无法改变括地志中“阳城在箕山北十三里”的记载,正如全国就是有一万个斟浔,也无法改变括地志中“浔城在巩县西南58里”的记载一样。还是那句话,想证明你山东的斟浔是夏都斟浔,山东的“阳都”是禹都阳城,那就请把山东的巩县和箕山找出来,另外把符合夏代纪年的,并且具备王都规模的遗址找出来,你以为夏都那么容易碰瓷的么?
用户10xxx90
夏朝都城在浙江湖海边上,找错位置了……
用户17xxx84
你在河南再找一亿年也不会找到,夏朝存在过,建都在山西运城境内
放飞的码头
一定找得到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程英豪
夏朝在太阳上。夏朝人都是人头蛇身,人鱼🧜。
一鸣
其实许宏老师有点被西方文明判断方法给限制住了,真正判断朝代文明的三要素:城市与人口、阶级对立、生产力,二里头已具备了且与商有明显区别。找不到“夏”的原因大可能是:1)当时人不自称“夏”,后代追封;2)夏商过渡期很长,不像清退位哪样利索;3)当时文明传递靠嘴、文字较前期(或叫图腾符号),到了商人因崇尚祭祀才有甲骨文刻字问卜,这样甲骨文保留下来;4)迁都频繁,还未找到。
凡客 回复 06-22 16:45
夏就是下,<下>字相信能找到,而且<二里头>村的名字传承几千年,是夏都无疑了,一指天,二→地,里→黎(九黎,九狸,九尾狐)夏人祭地,挖方形坑,商人祭天堆圆丘。
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