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来自日本,但更愿意在中国搞科研!”2021年,日本顶级科学家藤岛昭,带领整个团队和上海理工大学签约入驻,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他做出这个决定呢? 藤岛昭,194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从小对化学兴趣浓厚。1966年,他从横滨国立大学工学部化学工程专业毕业,成绩优异。次年,他进入东京大学攻读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化学家本多健一。1967年,他在实验室中发现二氧化钛电极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分解水,这一现象被称为“本多-藤岛效应”,成为光催化研究的基石。这一发现为环保技术,如自清洁玻璃和水净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1971年,藤岛昭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东京大学任教,专注于光功能性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1986年,他晋升为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带领团队在光催化领域取得多项突破。2003年,他从东京大学退休,担任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席。期间,他指导了30多位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姚建年和江雷,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2009年,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8年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他的研究成果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学术影响力遍及全球。 藤岛昭与中国学界的联系尤为深厚。他指导中国学生时,注重培养独立研究能力,深受学生尊敬。在国际会议上,他常与中国学者交流,了解中国科研的进展。2010年代,他多次应邀访问中国高校,参观实验室和研究设施,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提升印象深刻。这些经历为他日后选择中国奠定了基础。 藤岛昭选择中国的决定,源于日本科研环境的恶化和中国科研环境的崛起。2004年,日本政府推行大学法人化政策,高校被要求自负盈亏,科研项目需快速产生经济效益。这种政策被称为“选择与集中”,优先资助能短期盈利的项目,而长期、高投入的基础研究往往被边缘化。藤岛昭的光催化研究属于后者,尽管其潜力巨大,但前期需要大量资金和设备支持。在东京大学,他多次申请预算,却常因“资源有限”被拒。实验室的仪器逐渐老化,团队成员士气低落。 更严重的是,日本科研界年轻一代的处境艰难。大学裁员频繁,科研人员首要目标从研究转为保住工作。数据显示,日本博士生人数在过去十年显著下降,科研成果常被忽视甚至剽窃。许多年轻科学家选择出国,欧美曾是主要目的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人转向中国。藤岛昭的学生中,不少人在日本难以继续研究,纷纷寻求海外机会。他目睹这一切,深感日本科研生态的危机。 反观中国,科研环境蓬勃发展。2020年,中国研发经费达2.44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2.6%。上海理工大学为藤岛昭提供了先进实验室,配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谱仪等高端设备。学校承诺建立光催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并获上海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在考察期间,藤岛昭注意到中国学者在光催化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已超过日本。中国高校的学术氛围活跃,研究人员充满热情,这让他感受到尊重和认可。 藤岛昭的决定经过深思熟虑。他与团队在东京办公室讨论了一个月,分析中日两国的科研条件。中国的硬件设施、资金支持和学术环境最终胜出。他认为,在中国能继续追逐光催化研究的梦想,而在日本只能守着逐渐萎缩的资源。这一选择不仅关乎个人事业,也反映了全球科研人才流动的趋势。 2021年8月,藤岛昭正式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担任光催化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同年11月,他荣获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奖,表彰其促进中日学术交流的贡献。研究院在上海市政府和学校支持下迅速运转,团队研发新型光催化材料,聚焦水资源保护和空气净化。2023年,他们开发出一种高效光催化剂,可在低光条件下分解有机污染物。这项技术被应用于长三角污水处理项目,显著改善了当地水质。 藤岛昭在教学上同样投入。他开设光催化课程,吸引大量学生听讲。他指导中国学生严谨务实,注重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2024年,他指导的一名博士生在《Nature》发表论文,引起国际关注。他在审稿时仔细修改草稿,确保论文质量。学生们的成长让他感到欣慰,也印证了他选择中国的正确性。 在日本,藤岛昭的离开引发广泛讨论。媒体称其为“人才流失”的标志,学者们呼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改革科研体系。藤岛昭对此保持低调,仅表示科学无国界,他选择了能继续研究的地方。他的决定促使日本学界反思政策弊端,也让更多日本科学家关注中国的科研机会。 截至2025年,83岁的藤岛昭仍活跃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实验室。他与团队继续探索光催化技术的新应用,致力于环保和能源领域的突破。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选择的写照,也是中国科研崛起的一个缩影。中国从过去难以留住人才,转变为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热土。
“虽然我来自日本,但更愿意在中国搞科研!”2021年,日本顶级科学家藤岛昭,带领
盛世需点兵
2025-06-28 11:18:36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