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

虎皮芳草潭 2025-06-29 00:04:22

1992年,一新疆男子退伍后被分到供销社工作,当地百姓频繁在他这里赊账,他从不拒绝。谁料主任查账竟赊了20000多元,转过头对他说:“你走吧。”他叹气:做人不能太心软!可哪想因为别人的1个帮助,又让他做起了“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贵州毕节的夜市,“阿里木江·哈力克”的羊肉串是个特别的存在,每当到了晚上,他炭火上的肉串滋滋作响,这个维吾尔族男人,靠着一把烤夹和一炉炭火,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扎下了根。 可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被尊为“草根慈善家”的“活雷锋”,当年差点就因为“心太软”,导致自己差点玩儿完?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摔了跟头之后,不仅没丢掉那份柔软,反而把它炼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 阿里木江的善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出生在新疆一个贫困的多子女家庭,从小就懂事,放学帮家里放羊干活,风雨无阻,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 他爱学习,却因家境贫寒没能读完高中,所以在18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在部队磨砺出了坚韧的品格。 后来退伍时,领导一句“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站出来就是英雄”,像颗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 然而,这颗种子最初结出的果实,却是苦涩的,1992年,阿里木江退伍后分到乡镇供销社,捧上了“铁饭碗”。 可他心太软,架不住乡亲们手头紧来赊账,总想着大家以后会还,谁知到了年底一查账,好家伙,两万多的烂账,差不多是供销社半年的收入。 主任没多废话,直接让他卷铺盖走人,阿里木江边收拾东西边摇头,他当时肯定觉得,“做人不能太心软”这话,简直是真理。 丢了工作的他跌入谷底,正一筹莫展时,一位曾受他照顾的老人悄悄塞给他一笔钱,鼓励他去外面闯闯。 而这笔钱,就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2001年,阿里木江揣着全部家当来到贵州毕节,打算靠烤羊肉串翻身。 可命运好像偏要跟他开个玩笑,摊子刚摆两天,执照不全,设备和食材全被城管收走,口袋里只剩下几个钢镚儿。 就在他饿得前胸贴后背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农民工大哥递来两块钱,说:“兄弟,买碗热豆花垫垫肚子吧!” 没多久,一位酒吧老板听说了他的倒霉事,二话不说甩给他一百块救急。 这两次雪中送炭,让阿里木-江彻底想明白了,他之前因为心软吃了亏,可别人也因为善良拉了他一把。 原来善良不是单向的付出,它会流动,也会回响,而那份被他一度质疑的柔软,那一刻也成了他最坚定的选择。 想通了这一点,阿里木江的“活雷锋”模式就彻底刹不住车了,他对自己抠门到近乎残忍:住的是漏雨的旧屋,一件十几块的毛衣能穿四五年,最常吃的饭是馕泡水,脚上的鞋甚至是捡来的。 可他对别人,却大方得像个富翁,几年下来,他省吃俭用攒下十几万元,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帮助上百个孩子圆了读书梦。 自2006年起,他就陆续在毕节学院和贵州大学设立“阿里木助学金”。 他不仅助学,还救急,当遇到患肾病的小男孩周勇时,他倾囊而出,将身上仅有的两百多元用以垫付医药费,且发动朋友筹集了上万元。 孩子康复后,他又请孩子的母亲来自己的摊位帮忙,给出高于市面的工资,让这个家庭重燃希望。 直到2007年,他听说一个山村小学连国旗和升旗台都没有,学生们背不起书包,便自掏腰包买了181个书包和一面国旗,亲自骑着马翻山越岭送过去,这画面,比任何宣传片都有力量。 而除了日常行善,他一遇到大事,更是把“责任”两个字扛在肩上,2002年镇远县山火,他放下生意就跟着消防队上山救火,政府奖励的300元,他添上自己的200元,转手就捐给了一个贫困大学生。 自2008年汶川地震至2010年玉树地震,他皆第一时间携烤炉与食材奔赴灾区,即便在高原上气踹吁吁,也要为救援者送上热饭,他言:救人者更为辛劳。 更绝的是,他的善事越做越多,可他的羊肉串价格,五元三串,十几年雷打不动,有人劝他涨点价,他总是笑着摆摆手,说学生来吃,他还要多给几串。 因为在他这儿,赚钱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更有底气地去帮助别人。 一直到2011年,阿里木江穿着借来的西装,局促地站上了“感动中国”的舞台,聚光灯照亮了一个平凡人,也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善良或许会让你在短期内“吃亏”,但它最终会淬炼成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阿里木江的故事,其实在问我们每一个人:当善良与现实的规则迎头相撞,我们是选择调整善良,还是用善良去重塑规则? 在这个“聪明人”越来越多的时代,像阿里木江这样的“傻子”,究竟是稀缺品,还是一种我们都渴望却不敢成为的榜样? 【信源】天山区融媒体中心 2023年7月3日 关于“【天山·榜样】“草根慈善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