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冷军画了两个发动机,横着放的发动机只卖了198万,而竖着放的竟卖了1897万,几位专家在研究完油画以后,竟直言:“这根本就不是画!” 冷军1963年出生在四川一个穷乡僻壤,小时候家里连画笔都买不起。他就拿树枝在泥巴上画,天天盯着山啊树啊,在脑子里一遍遍描。没画布没颜料,他就硬靠记忆把细节刻在心里。这种苦练让他对细节的观察力变得超强,后来超写实风格的基础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70年代末,改革开放来了,西方的画风传进中国,冷军眼界一下打开。中学时,他攒了点颜料和破木板,开始摸索油画。那会儿油画在中国还挺稀罕,他全凭自学和一股子热情。老师看他有天赋,送了本旧画册,他跟宝贝似的反复临摹。1980年,他考进武汉汉口师范学院艺术系,算是正式入了行。毕业后跑去北京,混进艺术圈,慢慢搞出了超写实主义的名堂。 2004年,他画了幅《蒙娜丽莎》,逼真到跟照片似的,彻底火了。但其实,90年代那两幅发动机画,才是他风格的起点。 1992年,冷军在武汉街头溜达,看到废品站里一台锈迹斑斑的柴油发动机。那玩意儿满身油污,螺丝都松了,但他盯着看半天,脑子里冒出个想法:这要是埋地下千年,挖出来不就是文物吗?他跑回家拿钱买下这堆破铜烂铁,扛回画室研究。拆零件、摸质感、看光影,他甚至自己焊了个模型,就为了画得更准。 1993年,《文物·新产品设计》完工。画里那台发动机横着躺着,像被放进博物馆,周围还有泥土痕迹。展出时,大家挤着看,愣是分不清这是画还是照片。2001年拍卖,198万成交。那会儿这价格已经不低了,可跟后来的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1996年,冷军又盯上了发动机,这次他想整点不一样的。他找来另一台旧机器,把它竖起来,像座纪念碑。背景画了破墙和十字架,透着股工业时代的沉重感。他还是老套路,拆了装、装了拆,一笔一笔画出每道划痕、每块锈斑。画完后,那细节细到让人头皮发麻。 2011年,这幅《丰碑》拍卖,直接飙到1897万,震惊所有人。跟横着那幅比,价格差了快十倍。为啥?有人说是竖着放更有气势,有人觉得它背后的寓意更深。可专家一看,却炸了锅:“这根本就不是画!”他们觉得这逼真度不像油画,倒像摄影。但冷军不慌不忙,说自己画的就是细节里的思考。 两幅画差价近十倍,到底咋回事?先看创作时间,横的画早几年,那时候冷军名气还没那么大,市场也没现在热。竖的画晚了几年,他名声起来了,买家也更舍得花钱。再说构图,横的像个静物,竖的像座丰碑,意境高了不少,收藏家自然更爱掏钱。 专家那句“这不是画”,其实是夸张的说法。他们是被冷军的超写实风格震撼了。他的画细到能看见螺丝上的磨损,跟照片似的,所以有人质疑这算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画”。但也有人反驳,说超写实少了点艺术的想象力,太像复制现实了。这争议到现在都没个定论。 《丰碑》之后,冷军彻底火了。《小罗》、《小雯》这些肖像画,动不动就拍出几千万。《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更是卖了8050万。他画室还是老样子,简简单单,堆满工具和草稿。他每天早起画画,一幅画能磨好几个月,就为了每个细节都完美。 他当了武汉画院的院长,还拿了伯明翰城市大学的荣誉博士。他的画被博物馆和土豪们抢着收藏,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张名片。从四川乡下到国际舞台,冷军靠的就是对艺术的死磕。那两幅发动机,不只是画技牛,更是对工业时代的一种记录。
90年代,冷军画了两个发动机,横着放的发动机只卖了198万,而竖着放的竟卖了18
混沌于浮云
2025-06-30 19:34: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