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邓稼先下班后回家,但是,妻子许鹿希还是在他的沉默中感到一丝的不同寻常。果然,吃过晚饭后,邓稼先没有像往常一样闲聊,而是沉默地坐了一会儿就独自上了床。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家里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是北大、清华的教授,研究美学,名气不小。邓稼先小时候在北平长大,家里书房堆满古籍,他从小跟着父亲读《论语》,练书法,毛笔字写得板板正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才13岁,跟着家人逃难到昆明,一路上看到战乱的惨状,种下了报国的种子。在昆明,他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学校条件差,教室就几张桌子,但他学得认真,笔记本上全是公式,字迹工整。194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脑子灵,学术天赋高。 1948年,邓稼先去了美国普渡大学读物理学博士,实验室里他经常熬夜做实验,手上沾满墨水,记录数据一丝不苟。1950年,他拿下博士学位,导师想留他在美国,但他谢绝了,收拾行李坐船回国,铁了心要为新中国出力。回国后,他进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每天骑自行车去上班,钻研理论物理,算公式、推方程,脑子里全是国家需要啥。1954年,他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接触核武器研究,1958年被任命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肩上的担子重得不得了。他的妻子许鹿希是医学教授,30岁,两个孩子还小,家里温馨,但因为邓稼先工作保密,夫妻俩交流时总有点隔阂。 邓稼先为人低调,话不多,做事特认真。同事说他晚上经常熬夜,桌上草稿纸堆得像小山,算错一个数他都要重新来过。他不光脑子好,还特别有责任感,把国家的需要看得比啥都重。这种性格让他在核武器研究中成了顶梁柱,也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1958年夏天,邓稼先的生活起了大变化。那天他下班回家,和平时没啥两样,但妻子许鹿希就是觉得他有点不对劲。吃完晚饭,他没像往常那样跟她聊点家常,或者逗逗孩子,而是自己坐那儿发呆,没多久就上床了。这不是他平时的风格,许鹿希心里犯嘀咕,觉得他有大事瞒着。果然,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终于开口跟许鹿希说,他要调工作了。许鹿希问他去哪儿,干啥,他只说不能讲,连信箱号码都不给留。 这事对许鹿希来说太突然了,她是医学教授,平时忙着教书、做研究,还得照顾俩孩子,邓稼先这一走,她连他在哪儿、干啥都不知道,日子得有多难熬。但邓稼先已经铁了心,他的决定不是随便下的。他知道自己要干的事有多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容不得半点犹豫。这次谈话后,他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名字从学术圈消失,彻底隐入保密单位,开始了核武器研究的艰苦岁月。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不好受。邓稼先不是不知道家里需要他,但他更清楚国家的需要更大。他没跟妻子多解释,因为工作太机密,连最亲的人都不能说。他这人就这样,话少,责任心重,把国家的担子扛在肩上,义无反顾。许鹿希虽然不舍,也没再劝,她知道丈夫的性格,决定了的事不会回头。这段对话,成了他们夫妻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拉开了邓稼先为核事业奉献一生的序幕。 从1958年那晚起,邓稼先彻底从公众视野消失,名字不再出现在任何刊物上。他去了戈壁滩的研究所,住进简陋的宿舍,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1959年,苏联突然撕毁协议,不给技术援助了,党中央决定自己干,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被任命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这活儿不是一般的难,技术全得从零摸索,压力大得能把人压垮。戈壁滩条件苦,风沙大,吃的用的都缺,但他从没抱怨过。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了,成功!这背后,邓稼先的理论设计功不可没。他没时间庆祝,马上投入下一项任务。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也试爆成功,速度快得让世界都震惊。邓稼先还是那副样子,低调,埋头干活,笔记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计算。他不光设计理论,还经常去试验现场,盯着设备,检查数据,啥细节都不放过。 1979年,一次核试验出了岔子,核弹点火没炸,现场乱成一团,各单位互相甩锅。邓稼先二话不说,穿上防护服,一个人走进爆炸区找核弹头。同事都劝他别去,太危险,他摆摆手,说自己做的自己清楚。他硬是找到了摔坏的弹头,捧着走出来,后来查出是降落伞出了问题。这次行动让他暴露在强辐射下,身体埋下了隐患。许鹿希知道后,急得不行,拽着他去医院查。结果出来,医生说他的小便里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和骨髓都受了损。 之后,邓稼先身体越来越差,可他还是坚持工作,改设计图、指导试验,笔在纸上沙沙响,像是跟时间赛跑。1986年7月29日,他因为癌症在北京去世,享年62岁。临终前,他跟许鹿希说,他不爱武器,爱的是和平,但为了和平,咱得有自己的家伙什儿。如果有来生,他还选中国,还干核事业。他的贡献让中国有了站直腰板的底气,也让世界和平多了一份保障。
1958年的一天,像往常一样,邓稼先下班后回家,但是,妻子许鹿希还是在他的沉默中
盛世需点兵
2025-07-01 16:19:0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