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宁浩摆了三天地摊,《钻石》剧本都无人问津,准备收摊时,刘德华来了,看了剧本后,他说:我投资300万。
宁浩,1977年出生在山西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没啥背景,父亲是工人,母亲是教师。小时候,他就爱看电影,黑白电视机是他最好的伙伴。
1999年,他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跟着田壮壮学了不少真本事。学生时代,他拍了好几部短片,叙事能力特别出挑。2003年,他的毕业作品《香火》讲了个村子重建寺庙的故事,真实又细腻,直接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可获奖归获奖,日子还是不好过。没钱没人脉,想拍下一部电影,宁浩四处碰壁。那时候的他,真的是满腔热血却无处使劲,只能靠自己一点点熬。
刘德华,华语娱乐圈的顶梁柱。80年代,他靠《神雕侠侣》火遍大江南北,后来拍《无间道》,演技也站稳了脚跟。2005年,他搞了个“亚洲新星导计划”,拿出1800万港币,资助6个亚洲年轻导演,每人300万。这计划不是随便扔钱,他想给电影圈注入新鲜血液,自己也当过制片人,知道新人有多难。刘德华这人,眼光毒得很,宁浩能被他看上,绝不是运气。
2006年秋天,宁浩在北京街头摆摊,整整三天,《钻石》剧本没人理。这剧本讲的是个抢劫故事,他本来信心满满,可现实给了他一巴掌。就在他准备收摊时,刘德华出现了,翻了翻剧本,问了问内容,直接说愿意投300万。宁浩一听,激动得不行,但又说这不够,得600万才行。刘德华解释,计划资金就这么多,只能给300万,建议他改改剧本,压缩成本。宁浩脑子一转,把“钻石”改成“石头”,故事更接地气,也更省钱,就这么定了《疯狂的石头》。
剧本改好,钱有了,可新问题来了——演员咋办?300万预算,请不起大牌。宁浩硬着头皮找人,郭涛主动说10万片酬就行,刘桦磨了半天接受2.5万,徐峥想转型,低片酬演反派,黄渤更狠,1万就上阵。拍摄地在重庆,剧组没啥钱,经常在街头赶进度,能省则省。到最后,资金还
是不够,宁浩把自己15万导演费都搭进去了。整个过程就像打游击战,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2006年,《疯狂的石头》上映,没人想到这低成本小片能翻出多大浪。可结果呢?票房2500万,直接炸了锅,还拿下金马奖最佳导演。宁浩 从地摊导演一跃成名,黄渤、徐峥、郭涛、刘桦这些人,也靠这部片子火了。这电影不光赚钱,还成了中国喜剧电影的一个标杆,黑色幽默的路子被宁浩玩得炉火纯青。谁能想到,三天无人问津的剧本,最后成了影坛神话?
刘德华那300万,不只是钱,更是给宁浩的一张通行证。没有这笔投资,宁浩可能还在街头晃荡,剧本永远锁在抽屉里。刘德华看中的,是宁浩的才华和潜力。他这人不光是大明星,还有颗扶持新人的心。2005年的计划,6个导演都拿到了机会,但宁浩用《疯狂的石头》证明,刘德华的眼光没白费。这事儿也让人感慨,机会这东西,有时候真就看谁能抓住。
宁浩的成功,不是靠天上掉馅饼。他在北京电影学院熬了几年,拍短片拿奖后还是没出路,摆地摊三天没人理,心态得多硬才能撑下去?改剧本、找演员、抠成本,每一步都是咬牙挺过来的。300万听着不少,可在电影圈就是个零头,他愣是把这点钱用出了2500万的效果。这份韧劲,才是《疯狂的石头》能成的根本。宁浩的故事,告诉大家,梦想不是等来的,得自己拼。
《疯狂的石头》出来后,中国喜剧电影多了条新路子。以前大家看香港无厘头,或者大牌明星撑场,这片子却靠故事和演技取胜。黑色幽默、小人物视角、低成本高回报,成了后来不少电影模仿的对象。宁浩也从这时候起,成了“疯狂系列”的招牌导演,黄渤、徐峥这些人,后来也各自闯出一片天。这电影不光是票房奇迹,还给行业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