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王宝强跟随冯小刚去香港做宣传,但无人理会他。无聊的王宝强看到了陈德森导演,突然说了一句:导演,你看我会功夫。说完啪地一下,当众劈了个一字马,劈完后,他还憨憨一笑。
王宝强的故事得从头说起。他1984年出生在河北邢台一个农村,家里条件特别差,父母靠种地养活四个孩子。小时候,他连件新衣服都穿不上,6岁那年好不容易得了一件,还因为舍不得弄脏跟妈妈犟了半天,最后还是乖乖下地干活去了。8岁时,他看了李连杰的《少林寺》,从那儿就迷上了功夫和电影,总想着有一天能靠这个翻身。他跟家里说要去少林寺学武,父母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咬牙同意了。
到了少林寺,王宝强拜了个师傅,开始了苦日子。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得爬起来,跑步到登封市区,来回跟跑半程马拉松似的。练功也不轻松,踢腿、劈叉、马步,基本功一练就是好几年。后来,他又学了罗汉拳这些套路,虽然累得要命,但他觉得特开心。14岁那年,他离开少林寺,觉得自己功夫练得差不多了,想去闯闯更大的世界。2000年,16岁的他揣着梦想到了北京,可现实给了他一巴掌——没钱没背景,只能从群众演员干起。
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他每天早上6点就去等着,有时候一天下来连个镜头都捞不着。晚上回出租屋,那地方破得不行,旁边就是煤场,条件差到有时候只能睡树上或者井盖上。为了多赚点钱,他还去工地搬砖,一天25块钱,干得满手是茧。2002年,他终于等来了机会,导演李杨挑中他演《盲井》里的元凤鸣。这部戏让他下了矿井拍了好几个月,演得特别真,最后拿了金马奖最佳新人奖,算是正式入了行。
2004年,他接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演了个傻乎乎的“傻根”。电影火了,可王宝强还是没啥名气。那年去香港宣传,他本来挺兴奋,以为自己能跟着冯小刚露露脸,结果到了那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冯小刚是大腕儿,周围全是人围着,他呢?站在边上跟个隐形人似的,没人理他。他心里挺失落的,觉得自己在这儿就是个陪衬,啥用都没有。
就在他晃悠着没事干的时候,他看到了陈德森。陈德森在圈里挺有名,拍过不少动作片,王宝强一直挺佩服他。他心想:这不就是个机会吗?干站着也没人看我,不如豁出去试一把。于是,他走过去,大声说了句“导演,你看我会功夫”,然后直接劈了个一字马。那动作利落得很,腿一下子就伸平了,周围的人都看傻了。他劈完还抬头冲陈德森憨憨一笑,那表情特真诚。陈德森被他这股劲儿打动了,觉得这小伙子有点意思,就跟他聊了起来。
这次宣传活动之后,王宝强的路子慢慢宽了。陈德森记住了他,十年后的2014年拍《一个人的武林》时,直接找他演反派“封于修”。那会儿陈德森想找个能跟甄子丹搭戏的演员,试了好几个都不行,突然就想起了王宝强。王宝强接到邀约特别激动,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练得可狠了,天天跟武术指导对动作,还用海盐搓脸让自己看着糙一点。片子里他跟甄子丹打了五分钟,招招硬碰硬,观众看了都说爽。他也靠这部戏彻底转型,成了动作片里的一把好手。
后来,他的事业越来越顺。2015年,他主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票房大爆,第一部就赚了好几亿,后面的续集更是成了贺岁档的招牌。他从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靠着自己的努力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硬是走到了今天这步。现在提起王宝强,谁不知道他啊?他那憨憨的笑脸和扎实的功夫,早就成了中国电影里的一张名片。
说起来,王宝强能有今天,真不是靠运气。他小时候没条件学武,自己对着电视练;到了北京没人捧他,他就自己找机会。那次在香港劈一字马,看似是个小插曲,但其实是他性格的缩影——不怕丢脸,敢拼敢干。他不是那种天生就有光环的人,可他就是凭着一股韧劲,把每一次机会都抓得死死的。
他拍的电影票房加起来好几十亿,拿的奖也不少。不过,他最牛的地方不是这些,而是他给普通人带来的鼓舞。很多人看他的故事,都觉得特亲切——他不就是我们身边那种老实巴交、但特能吃苦的人吗?他能行,我们为啥不行呢?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只要肯努力,起点低也能翻盘。
如今的王宝强,虽然是大明星了,但人还是很接地气。他常回老家看看,帮村里修学校、出钱搞建设,挺实在的。他也说过,自己最感激的就是那段苦日子,让他知道啥叫坚持。香港那次宣传活动,成了他人生一个转折点,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潜力。从那以后,他不光是演员王宝强,更是无数人心里“梦想不死”的代表。
用户10xxx38
土根,草根,傻根,戏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