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现在为何急于和东大进行永久性的边界谈判?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再不进行谈判,所谓的“恒河分界线”就真的有可能从网络段子变成真正的现实了。 印度近期频繁提出与中国进行永久性边界谈判,这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倒逼,2025 年 6 月,印度国防部长拉吉纳特・辛格在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上主动抛出这一议题,其急切态度与印度在边境博弈中的战略被动密切相关。 印度在中印边境的劣势日益凸显,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暴露了印度高海拔地区后勤保障的短板,中国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却在快速推进。日喀则机场距离边境仅 150 公里,歼 - 20 隐身战机的部署直接覆盖印度北部。 反观印度,边境公路多为土路,冬季大雪封山时前线物资短缺,士兵生存条件恶劣。装备上,中国的 PHL-191 远程火箭炮等先进武器远超印度水平。2025 年 5 月的印巴空战中,印度一架米格 - 21 被巴基斯坦的中国产歼 - 10 击落,进一步削弱了其军事信心。印度陆军总司令坦言,军队难以承受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双线作战压力。 经济依赖则是另一大痛点,2024-2025 财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飙升至 992 亿美元,电子产品、机械、手机零部件等 70% 以上依赖中国进口。新德里街头的空调压缩机十有八九来自中国,而印度本土制造业成本比中国高 28%。 2025 年夏天,印度政府不得不放开空调压缩机和汽车芯片的进口限制,并对中国产品免征关税,以缓解国内供应链危机。边境紧张局势若持续,中国只需轻微调整出口政策,印度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就可能面临崩溃。 印度曾试图借助美国的 “印太战略” 制衡中国,但美国并未给予实质支持。F-35 战机交付一拖再拖,特朗普还威胁对印度加征 500% 关税。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在 2025 年 6 月与中国签署 40 架歼 - 35 战机合同,进一步加剧了印度的安全压力。印度逐渐意识到,跟随美国可能在中美博弈中沦为炮灰,转而寻求直接与中国对话以稳定边境局势。 中国学者高志凯提出的 “恒河分界线” 更是直击印度要害,印度长期以英国殖民时期的 “麦克马洪线” 为据主张领土,但高志凯指出,恒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历史上唐朝王玄策曾远征恒河流域,元朝忽必烈的兵锋也抵达德里。 这一说法引发印度社会强烈反应,媒体甚至在辩论中切断高志凯的直播信号,“高志凯线”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迫使印度在道义层面重新审视自身立场,若否定此线,便需同步否定 “麦克马洪线” 的合法性,陷入逻辑死循环。 国内政治压力也在推动着谈判,辛格推动边界谈判的同时,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反对党批评政府软弱。辛格在公开场合强调 “这是为印度长远利益”,试图平息争议。支持谈判的声音认为,谈总比打强,可避免更大损失。 印度的谈判意图,一方面,其试图通过谈判缓解边境压力,为国内经济发展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仍在边境小动作不断,2025 年 5 月在拉达克修建 3200 套战术营房,显示出 “以谈促稳” 的策略。然而,印度的国际信誉不足,青岛会议上刚表态合作,转头就拒签联合公报,这种骑墙派作风让谈判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中印边界问题涉及领土主张和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极大。藏南地区的主权争议尤为敏感,中国从未承认印度的非法占领,而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政府让步空间有限。尽管 2024 年 10 月双方签署协议将边境部队撤回 2020 年冲突前位置,但永久划界仍需克服重重障碍。 印度急于谈判的背后,是军事劣势、经济依赖、战略误判和国内压力的综合作用。“恒河分界线” 的提出,既是对印度殖民逻辑的反击,也揭示了其在边境博弈中的被动地位。
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6月30日,进行中的
【1评论】【2点赞】
新城
坚决支持高志强凯线
莫马
高线一旦划定,东大立马拥有新的出海口,这样大大节约海上运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