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37岁的孕妈为了保胎,买了大量成人尿不湿,一天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完成,本以为万无一失,没想到,卧床一个多月,她突然在夜里发烧到近40°℃,还伴随着一阵阵腹痛,送医时发现已经胎死腹中!
“我们尽力了,可终究没护住她……”。
视频底下瞬间涌来的无数问号与叹息,最终在知情人的留言中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个他们倾尽心血守护了六个多月的孩子,终究还是没能留住。
原来,小美在孕期检查中发现宫颈过短,医生郑重嘱咐:“必须尽量卧床,否则孩子危险。”
这句话对小美夫妇而言,就是最高指令,他们几乎立刻下了决心:买!买大量的成人尿不湿,小美从此真的把自己“钉”在了床上。
这床,成了她唯一的天地,也成了她难以预料的牢笼。
整整一个多月,日子在床铺的方寸之间缓慢爬行,家人送水喂饭,小心擦拭身体,小美也默默忍受着所有不便,夜里房间只余下她一人,成人尿不湿带来的那种闷热与不适感如影随形,可每当腹中轻微的胎动传来,她便觉得一切都值得,只为那渺小却实在的慰藉。
然而,那天凌晨,所有平静都被彻底撕裂。
小美突然冷得浑身发抖,体温在短时间内飙升到近40℃!紧接着,一阵紧过一阵的腹痛凶猛地袭来,像有冰冷的手在腹内狠狠攥紧又撕扯。家人被惊醒,慌乱中驱车将她送往医院。
B超室内,仪器屏幕上的画面冰冷凝固,医生艰难地告知:孩子已无心跳,这是个死胎。
更残酷的真相紧随其后被揭开,小美的胎膜,其实早就破了,羊水那保护胎儿至关重要的生命之水,无声无息地渗入了她身下那片厚厚的成人尿不湿里。
尿液与羊水混合,被尿不湿迅速吸收,掩盖了所有异常迹象,当时小美和家人都以为那是尿液,殊不知是羊水……
小美躺在病床上,眼泪无声滚落:“我当时只以为是尿多了些,怎么会是羊水!”
一个多月近乎囚禁般的坚持,换来的竟是一场彻骨的悲凉。这结局,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翻看无数孕产论坛,“卧床保胎”话题下,恐惧和困惑的声音从未间断:“医生只让躺,可躺久了腿软心慌,真怕自己也出状况!”
“漏尿和破水到底怎么分?谁能告诉我个准话?”
“我当初卧床时也日夜用尿不湿,现在回想,后背发凉!”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痛心事。医嘱是绝对卧床,却常忽略了教会准妈妈们如何识别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尤其是破水,成人尿不湿解决了卧床排泄的尴尬,却也像一层厚厚的迷雾,蒙住了孕妇感知危险的能力。
当羊水流失无声无息地伪装成普通排尿,悲剧的倒计时便已开始。
小美失去的是血脉相连的至亲,这份痛,深入骨髓,旁人再多的安慰也显得苍白无力。然而这痛彻心扉的代价,足以让所有关注者警醒:医疗决策从来不该是单方面的指令下达。
医嘱说“卧床”,准妈妈们需要追问:卧床的具体细节是什么?如何判断破水?出现哪些症状必须立刻就医?而医者仁心,更需主动跨越专业壁垒,将那些性命攸关的风险信号,特别是当使用了尿不湿等物品可能掩盖症状时,掰开揉碎,清清楚楚地交到患者手中。
生命经不起“想当然”的误会,小美的泪,是无数家庭不忍听闻的悲音。它重重叩问着医患之间那道信息的天堑:沟通若只流于表面的叮嘱,而未能抵达对风险的共同认知,信任的基石便如流沙般脆弱。
下次产检时,不妨多问一句:“医生,如果用了尿不湿,我该怎么辨别是不是破水?”这简单的一问,可能就为那个脆弱的小生命,在黑暗中推开了一扇透入光明的窗。
有些损失,一次便是永恒。与其在悲剧后追问“为何不说清”,不如在起点处,就勇敢索要那份关乎生死的明白。
消息来源:中国蓝新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