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也不回国当教授的张益唐,如今在却在中山大学任职,就在今年六月,中山大学发布了一个让国内振奋的消息,世界级的数学家加盟此校,而这个数学家正是在美国洗了7年盘子的张益唐,当初放下豪言不会回国,如今晚年为何又想通? 我宁愿在美国洗盘子,也不会回国,多年前,这句狠话像个标签一样,牢牢贴在了天才数学家张益唐身上。
说这话时,他正处在人生的谷底,而国内的母校北京大学,刚刚才向他递来了橄榄枝。
于是,他成了许多人眼里“崇洋媚外”的典型,甚至被骂作“白眼狼”。 可谁也没想到,几十年后,这位年过古稀的数学家,兜兜转转,竟然真的回来了。
而他这一回来,不仅没有迎来欢呼声,反而更多的是人们的辱骂声和质疑声。
网上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在美国混不下去了,想回到祖国养老,这个曾经决绝的“异乡人”,如今回归,背后到底图个什么? 1955年,张益唐生在上海,童年却在外婆身边长大,八九岁时,他拿着零花钱买了几本小人书,其中一本讲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理的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他。 从此,这个少年一头扎进了数学的海洋,自己跟自己较劲,等到国家恢复高考,他顺理成章考入北大数学系。 本硕连读七年,师从著名数学家潘承彪,为他日后啃下那些硬核的数学难题,打下了童子功。 1985年,张益唐去了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并成为了当时有名数学家莫宗坚的学生。
师生两人一起合作,这本该是一段佳话的开始,结果却成了一场噩梦的序曲。 张益唐天赋惊人,只用了两年就宣布攻克了“雅可比猜想”,可论文拿给同行一审,问题来了。
论文里引用了导师莫宗坚的一个关键结论,而这个结论,被发现是错的。
面对质疑,莫宗坚一口咬定自己没错,反而认为是张益唐的证明出了问题。 两人的关系也走向破裂,毕业时,莫宗坚连一封推荐信都不肯写,在美国学术圈,这无异于一纸“死刑判决”,意味着他不可能在任何大学找到教职。 就在这最落魄的时候,北大的邀请来了,请他回国当教授。 可张益唐却直言: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想回去,一时间网上对他的辱骂声不断,难道他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多年后他解释过,自己当时一事无成,两手空空,就这么回去当教授,一来对不起母校的信任,二来也耽误学生。 他更怕的是国内的人情社会和家庭的高期望,“家里期望值高,给的压力太大”,他需要一个没人认识他、可以让他安安静静想问题的地方。 哪怕这个地方,是餐馆的后厨,于是,他真的去端盘子、送外卖,在朋友的汽车旅馆里打零工。 这样的日子,他一过就是七八年,即便生活困难,但他对数学的热爱一点都没减少。
1999年,在校友的帮助下,成为为他找到了一份工作,薪水微薄,没有正式编制。
但对张益唐来说,这已是天堂,他终于有了一张安静的书桌和足够的时间,可以全身心投入研究。 这一待,就是十四年,从2008年起,他开始全力冲击另一个世界级难题,“孪生素数猜想”。
直到2012年夏天,他在朋友家后院做客,看到一只小鹿从眼前跳过,脑子里的一根弦突然就通了。
他激动得饭也顾不上吃,匆匆告辞回家,把自己关起来,几个月后,一篇名为《素数间的有界间隔》的论文横空出世。 2013年,这篇论文发表在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年刊》上,它证明了“存在无穷多对素数,其间隔小于7000万”,这是人类在“孪生素数猜想”上百年来的最大突破。 这一年,张益唐58岁,他用大半生的孤独与潦倒,换来了整个数学界的喝彩。 他从一个在大学打杂的无名讲师,一跃成为世界顶尖的数学家。 功成名就后,中国的邀请再次纷至沓来,这一次,他没有拒绝。
他开始频繁回国交流讲学,并于2018年受聘担任山东大学的客座教授。 终于,在2022年,他辞去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职,全职回到了他学术生涯的起点——北京大学。 一个宁愿在快餐店打工七八年也不愿放弃思考的人,一个在58岁高龄才迎来人生巅峰的人,他的选择逻辑,恐怕不是“找个舒服地方混日子”这么简单。
他大半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一个能让他心无旁骛搞研究的环境。
他的回归,与其说是“落叶归根”式的养老,不如说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在完成了对自己的证明之后,选择将毕生所学,带回最初出发的地方。
至于那些纷纷扰扰的评价,对一个在数学世界里独行了半生的人来说,可能真的没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