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刘强东给母校捐了1000万,指定资助贫困大学生,可两年后这笔钱却原封

小斌斌说科技 2025-07-05 13:42:00

2017年,刘强东给母校捐了1000万,指定资助贫困大学生,可两年后这笔钱却原封不动,校长发愁:“我们想尽了办法,但这钱还是花不出去!”

1992年,江苏宿迁的乡村小路上,一个瘦削的少年背着破旧的书包,踩着泥泞的田埂,眼神里透着倔强。他叫刘强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童年记忆里几乎没有肉的香味,一个苹果就能让他和妹妹高兴好几天。

父母常年在外谋生,他和妹妹跟着姥姥生活,破旧的土墙房里,冬天的寒风从墙缝钻进来,冻得人直哆嗦。但即便如此,姥姥总会拍着他的头说:“娃,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那年,刘强东13岁,父亲许下了一个承诺:只要他考上宿迁中学,就带他去上海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小的刘强东还不懂读书的深意,只知道上海有高楼大厦,有他从未见过的繁华。他埋头苦读,夜里点着煤油灯,书页翻得沙沙作响。终于,他考上了宿迁中学,可父亲却因生意繁忙,忘了兑现承诺。倔强的少年一咬牙,揣着50块钱,独自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

站在外滩,面对黄浦江的粼粼波光,他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的广阔,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1992年,刘强东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消息传回村里,乡亲们炸开了锅,敲锣打鼓地庆祝,像是过年一样热闹。

可高兴之余,父亲却愁容满面——家里根本拿不出学费。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村里的乡亲们来了。他们有的拿出一把皱巴巴的钞票,有的送来一篮子鸡蛋,还有人把攒了半年的卖粮钱塞到刘强东手里。

最终,500块钱和几十个鸡蛋,成了他上大学的全部家当。握着这些钱,刘强东的眼眶湿了,他知道,这不仅是钱,更是乡亲们的期望。 大学四年,刘强东从不向家里伸手。他靠奖学金、打工和自学编程维持生活。

大四那年,他攒下20万,雄心勃勃地开了一家餐厅,想闯出一片天。可由于缺乏经验,餐厅很快倒闭,血本无归。这次失败让他明白,梦想虽美,现实却从不留情。

毕业后,刘强东没有选择安稳的工作,而是投身商海,在中关村摆了个小摊,卖光盘和电子产品,取名“京东多媒体”。那是个盗版光盘横行的年代,利润虽薄,但诱惑不小。可刘强东坚守底线,坚持只卖正版货。摊位前,他总是笑脸迎人,耐心讲解产品,渐渐地,回头客越来越多。2003年,非典肆虐,线下生意一落千丈,他果断将生意搬到线上,创立了京东商城。

从一个小摊到电商巨头,他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白手起家到百亿身家的逆袭。 成功后的刘强东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2017年,他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款1000万元,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他希望这笔钱能像当年乡亲们的500块钱一样,点亮更多寒门学子的求学路。

可两年后,校长的电话却让他意外——这笔钱,竟一分未动。刘强东赶到母校,走进校长办公室。桌上摆着一摞文件,墙上挂着校训“实事求是”的牌匾。校长叹了口气,解释道:“强东,不是我们不努力,实在是现在的学生情况变了。”原来,随着国家助学政策的完善,助学金、贷款和奖学金覆盖面越来越广,很多学生已经不需要额外的资助。

更重要的是,不少学生碍于面子,不愿公开申请贫困资助,宁愿打工也不想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 刘强东听后沉默了。他想起自己当年攥着乡亲们给的500块钱,背负着全村的期望走进大学校园。那时的他,从不觉得接受帮助是羞耻的事。

可如今,时代变了,年轻人的心态也变了。这笔钱该何去何从?刘强东没有让这笔钱继续“沉睡”。他与学校商议,将1000万元转为设立奖学金和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创业比赛和公益活动。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斗志。

他还亲自回到母校,举办了一场讲座,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鼓励学生们勇敢追梦,不畏失败。

此外,刘强东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家乡宿迁。他捐资修建了多所学校,改善教学设施,聘请优秀教师,让更多农村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2020年,京东公益基金会进一步扩大了对教育领域的投入,资助了全国多个贫困地区的教育项目。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23年,京东公益基金会累计投入超过5亿元,用于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惠及数十万学生。

一颗种子的延续 夜色中,刘强东站在母校的操场上,远处教学楼的灯光点点。他想起多年前那个背着书包的少年,揣着乡亲们的期望,踏上求学之路。如今,他用自己的方式,将那份温暖传递下去。

1000万元的捐款,最终不仅是一笔钱,更是一颗延续希望的种子。

0 阅读:89
小斌斌说科技

小斌斌说科技

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