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近代最牛的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他们牛就牛在:他们三人都是党、政、军方面的奇才,在部队和党内都有极高的威望,而且,他们三人在行动路线和对国家未来的把控上,都高瞻远瞩。他们合在一起,就是中国最强大的钢铁洪流。 人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可他们三人都是猛虎,为何能合在一起,且还如此和谐?答案只有一个,三人团里的毛泽东能让他们和其他人彻底折服。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之“合”,比金风玉露相逢还要厉害,他们彼此实现了互相成就。 朱德是解放军之魂。南昌起义后,他带着2000多人为主力断后,那时候的将士各个都迷茫,他们看不见前路。 他们从8月流火的南昌,走到了10月底已有寒意的江西,此时,原来的2000多人只剩下了800多人,中央接到报告:“师长团长均皆逃跑,各营连长亦多离开,师级以上干部只剩朱德一人,政工干部一个不剩。团级军事干部只剩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陈毅,队伍成一哄而散之势。” 当时部队还没有严明的纪律,离开不算叛逃。朱德意识到自己带的800多人已经是南昌起义的主力后,心里也很忐忑。他并不确定手下的将士们不会跑,如果跑了,他朱德就是光杆司令了。 危难之际,朱德站在一个稻田的土坎子上,大声喊出了一句话,他说:“大革命失败了,我们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05年俄国革命失败了,1907他们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人的1905,总有一天我们会迎来属于我们的1907。” 其实,很多将士其实都不懂1905和1907,他们已经不相信革命能成功,但他们被朱德的激情和信心感染,他们感受到了他的信仰的力量,那种力量让他们犹豫了,让他们有了:要不,看看朱德有没有办法? 朱德给了800多将士一个魂,部队有了魂,也就定住了。当时的他们绝对想不到,22年后,会有百万雄师过大江。但每一个留下来的将士,都隐隐觉得:跟着朱德当是没错的。 什么是中流砥柱?中流砥柱,就是朱德一样,在所有人都已随风摇曳时,仍能岿然不动,如磐石。这样的人,才能力挽狂澜。 朱德所率的800多人,和毛泽东秋收起义后所率的800多人后来在井冈山汇合,解放后谭震林感慨:“假如朱老总不把南昌起义队伍拉上井冈山,光凭我们秋收暴动的力量很难坚持下去。秋收起义的队伍多由工人、学生组成,战斗力弱,很难去打赢战斗;而南昌起义的队伍不同,士兵均由黄埔军校毕业,士兵清一色北伐铁军的队伍,井冈山自此战力大增。朱德在其中居功至伟。” 朱德在关键时刻使好了力,抓住了机会,这次使力,让他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魂。 相比朱德,周恩来也属于在极其关键的时刻做了最正确的选择。这里的“最正确”,是指:他在关键时刻数次决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周恩来曾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是共产党中最早摸到枪杆子者,他拥有高超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也拥有异于常人的人格魅力。这种种,使得他具备极强的凝聚力。 有一个阶段,周恩来的职位比毛泽东还要高。但他真正认识了毛泽东后,迅速帮助毛泽东掌握了领导权。 朱毛分歧时,周恩来清楚地知道毛泽东的方向才是最正确的。陈毅向中央汇报朱毛分歧时说:“中央如派人,朱、毛都可离开;中央如不能派人,毛可先走,朱可暂留工作。” 此时作为中央主负责人之一的周恩来不仅没有支持与自己交情深厚的陈毅,反而支持曾反对过自己起草的“二月来信”的毛泽东,并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他还专门批评了朱德和陈毅,他还判定陈毅前委书记职务不是中央委任的,是非法的,恢复毛泽东前委书记一职。陈毅按中央指示起草“九月来信”,成为了古田会议的基础,古田会议也是毛泽东地位稳固的关键。 后来,毛泽东和王明出现路线之争,周恩来也在关键时刻用了力,让局面逆转。长征时期,周恩来又快马夜奔,密谈劝毛泽东跟随长征。某种程度上,没有周恩来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三人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历史和谐,他们虽也偶有争论,甚至有些矛盾和误会始终没有解开,但在核心目标上,比如中国共产党怎么获得胜利?怎样完成民族救亡?等等,他们三人的观点完全一致。这,当真是中国之万幸。 他们三人在革命中的作用可以这样概括:毛泽东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朱德带着坚决斗争精神、革命必胜信念冲锋;周恩来用大量高超的组织、协调工作,去不断使各项工作趋于完善。 颇为值得一提的是:三人并不是同一年出生,但他们都在1976去世。而这,或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他们三人的种种,印证了一句话:“先有伟人后有伟业,先有真人后有真理。”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