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彼时的他眉清目朗,带着娃娃相,气质儒雅,很难想象他经历过怎样的枪林弹雨。 (参考资料:2013-09-22 人民网——刘西元:率先垂范 军魂铸就“万岁军”) 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燃起,美军悍然介入,时任第三十八军政委的刘西元,凭借着从红军时期就积累的政治嗅觉,敏锐地预感到这场仗迟早要打到家门口。 刘西元跟军长梁兴初一合计,不等命令下来,就先在部队里敲响了警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备战的弦绷了起来,果然,命令很快下达,第三十八军作为主力,被第一批派往东北,整编待命。 为了让战士们明白为何而战,刘西元的工作做得很实在,他没讲太多空洞的大道理,而是直接把美军飞机轰炸东北边境的暴行材料、把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旧账翻出来,摆在大家面前。 这种新仇旧恨的刺激,比任何动员都管用,许多准备复员的老兵,尤其是东北籍的战士,一看家门口被人欺负,二话不说就打消了回家的念头,一心准备出国作战。 然而,满腔热血冲过鸭绿江,迎面泼来的却是一盆冷水,第一次战役,由于对异国战场的复杂路况估计不足,加上美军无休止的空中绞杀,第三十八军的穿插迂回任务屡屡受挫。 原计划要包圆的熙川之敌,眼睁睁地看着从指缝溜走,虽然也歼敌数千,但作为志司寄予厚望的“拳头”,他们没能砸开关键突破口,影响了整个战局。 战役一结束,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批评电报就到了,措辞严厉,不留情面,紧接着,在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彭总更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梁兴初。 这番训斥,如同一记重锤,砸得第三十八军上下抬不起头,部队士气低落,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既有懊恼,也有委屈,关键时刻,刘西元站了出来。 刘西元很清楚,这支部队的筋骨没断,只是被“初战必胜”的包袱压垮了,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责任,而是统一思想,把这顿骂变成前进的动力。 接下来的两次会议,刘西元巧妙地“把坏事变成了好事”,保护了部队的锐气,全军上下迅速掀起了“打个翻身仗,为三十八军争光”的热潮,憋着一口气的将士们,正等着一个雪耻的机会。 机会很快来了,第二次战役,梁兴初主动请缨,啃德川这块硬骨头,德川是东西两线敌人的连接点,拿下它,整个战局就活了。 刘西元和梁兴初大胆定下计策,派出一支三百多人的精干先遣队,像一把尖刀,直插敌人心脏,炸桥破路,断其后路。 11月25日,总攻开始,三十八军如猛虎下山,先从两翼迂回,断掉德川守敌的退路,再从正面猛攻,迅速歼灭了南朝鲜军第七师大部,撕开了美军战役防线的一道大口子。 紧接着,更艰巨的任务摆在面前:在三所里、龙源里一带死死扎住,堵住南逃和北援的美军主力,第一一三师强行军十几个小时,奔袭近百公里,先敌一步卡住了敌人的退路。 其中,在松骨峰的战斗尤为惨烈,一个团顶着数百架次飞机的轰炸和坦克的集团冲锋,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血战到底,刘西元在指挥所得知前方的悲壮战况,立刻要求政治部上报英雄事迹,为他们请功。 战斗还在继续,彭德怀的嘉奖电报就来了,这一次,电文的开头是:“梁、刘转三十八军全体同志”,结尾是那句流传千古的赞誉:“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 面对胜利和荣誉,刘西元头脑异常清醒,他一边将嘉奖令传达到每个士兵,鼓舞士气,一边又告诫全军戒骄戒躁,乘胜追击,在随后的第三、第四次战役中,这支部队继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1951年,刘西元回国汇报工作,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高兴地称第三十八军为“胜利之军”,但也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不能因为打了胜仗就轻敌,轻敌,骄傲,那是要吃亏的呢!” 从跌落谷底到荣登巅峰,第三十八军的蜕变,刘西元在关键时刻稳住军心、凝聚意志、激发斗志的政治工作,则为这支钢铁部队铸造了打不烂、拖不垮的灵魂,这也是刘西元为何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将之一的重要原因。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