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年,包拯去世,出殡当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原来,他临终时悄悄告诉女婿文效:“我走后,你要准备21口棺材,并从7个城门一起抬出去,”这个谜团困扰了大家900多年才被揭开。 1062年5月13日,包拯在枢密院检查工作时,突然得病,仅仅过了13天便病逝了。临终前叮嘱要准备21口棺材,从7个城门一起运出。 曾经在天长县县令时,有农夫击鼓鸣冤,称自家的牛不知被谁割掉了牛舌,这原本是不值得惊怪的小事,然而包拯却猜测出这可能是邻里间的陷害案。百姓之事无小事,此番,他要给这一位农夫做主了 但他故意摆出不动声色,不重视案件的样子,让告状者去把牛宰了卖掉。不久后,那一位把农夫家牛舌头割掉的人,就主动送上门儿来了,还状告农夫私自杀牛。 包拯听后,沉下脸色问道“你为何死磕了别人的牛舌?如今还要告别人。”凶手目瞪口呆,吓得连连叩头认罪,讲明确实是自己割了农夫家的牛舌。 因为此事,包拯有了断案如神的名头,但相比包拯断案,更切合实际的是包青天,是敢于忤逆权贵的包青天。 在宋仁宗宠爱张贵妃,要任命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时,谏臣包拯便极力反对“窃缘三司使张尧佐早缘恩泽,骤陟华显,任之会府,委以大计。而本职隳废,利权反复,公私困弊,中外危惧。且历代后妃之族,虽有才者,未尝假以事权,又况庸常不才者乎?但富贵保全之,则无所害矣。” 有才者尚不假以事权,更何况是无才之人呢,让他富贵加身便足矣,又何必另外给予官职呢? 然而宋仁宗一意孤行,坚持想给张贵妃的伯父尊荣,包拯便“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 此事后来也被记入了《曲洧旧闻》中。 包拯始终是这样的人,就像曾经他在庐州,堂舅犯法,照样依律判刑。不搞任何特殊化,但凡是别人的请托,不论是故人亲朋,他一律拒绝,最厌恶的便是仗势欺人之辈,所以在他就任庐州时期,亲戚们都谨守法律,无一人敢触犯。 包拯就对子孙都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他始终是一位克己奉公,廉洁的清官“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不为自己谋任何私利,拒绝贿赂,也可以拒绝同流合污。 他调任端州时,原本此地便是著名的端砚产地,前任的官员都会尽力的搜刮端砚,达到上供数目的十几倍,这些搜刮的端砚都纷纷被摆到当朝权跪的桌案上。 包拯来到端州后便严厉禁止此事,下令严格按照上供的端砚数量索取,不得多取一方,就连离任时也未带走一方端砚。其清正廉洁,达到如此地步,一时间被传为美谈,电视剧包青天中一专门演绎了此事。 包拯清廉了一生,有人就据此说,他家的藕都是无丝的,暗指他大公无私,“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 包拯死后,20个棺材从7个不同的城门运出,无法辨别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既是为了避免打扰百姓,也是为了常保死后安宁。 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
勾践创“卒妻制”解行军生理难题,此策被后世沿用千年古代打仗可不是啥轻松活儿,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