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的一天早上,冼星海在延安鲁艺没事,就背着手往窑洞外边散步,正想找点灵感。 那年2月,冼星海披着棉袄,从鲁艺的窑洞里踱步出来,他最近在创作一首新曲子,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 清晨的黄土高原被薄雾笼罩,远处的山峦像蒙了一层纱,他漫无目的地走着,手指在口袋里无意识地敲着节拍。 拐过一道土坡,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只见毛主席弯着腰,正拿着锄头在荒地上翻土,穿着和普通战士一样的灰布棉衣,裤脚沾满了泥点子,额头上的汗珠在晨光里闪着光。 这片荒地就在中央机关驻地旁边,去年还是杂草丛生,现在已经被开垦成整齐的菜畦。 他注意到主席的动作很熟练,挖坑、下种、培土,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完全不像个整天要处理军政大事的领导人。 不过,他并没有上前打扰,而是站在原地,看周围时发现菜地边上还放着个木桶,里面泡着些种子,旁边搁着本翻开的书。 此番景象让他突然想起在广州念书时见过的老农,可眼前的人分明是带领千军万马的革命领袖,远处传来战士们出操的口号声,近处只有锄头掘土的闷响,两种声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延安大生产运动刚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毛主席带头开荒种菜,周副主席用纺车纺线,朱老总背着箩筐拾粪。 这些故事在冼星海心里激起了波澜,他想起自己在巴黎留学时见过的那些西装革履的政客,也想起上海租界里醉生梦死的官僚。 眼前的黄土坡上,领导人手上的老茧和脚上的草鞋,让他真切触摸到了什么叫"人民公仆"。 那天回去后,他的创作突然有了方向,把镢头破土的节奏、战士操练的号子、黄河奔腾的咆哮都揉进了旋律里。 半年后,《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的操场上首演,当"风在吼,马在叫"的旋律炸响时,台下听歌的战士里,就有那个曾经在菜地里弯腰播种的身影。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最平凡的瞬间,就像那颗落在延安黄土里的种子,最终长成了庇荫后人的参天大树。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与延安大生产运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人民出版社《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实》
1939年2月的一天早上,冼星海在延安鲁艺没事,就背着手往窑洞外边散步,正想找点
粉樱萌娃
2025-07-05 23:04:52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