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名死刑犯在临死之前表示,自己私藏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希望在交出后能免除自己的死刑,由于事关重大,狱警也不敢妄下结论。 1952年冬,监狱里寒风刺骨,一名死刑犯周磐在生命最后关头抛出重磅消息:他藏了一件国宝,商朝晚期的皿方罍器盖,想用它换条活路。皿方罍,这件青铜重器,百年间颠沛流离,从田间出土到海外漂泊,承载了民族的苦难与坚守。 1952年,周磐这家伙可不是啥好人。他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仗着权势干了不少坏事,战时罪行累累,最终被判了死刑。眼看大限将至,他坐不住了,想到手里还攥着一件宝贝——皿方罍的器盖。这东西是他1920年代当团长时,用重金从一个小学校长那儿弄来的。他掐指一算,这可是国宝级文物,兴许能拿来保命。于是,他在牢里喊出这事,狱警一听,赶紧层层上报。 查来查去,周磐的老宅被翻了个底朝天。宅子早就荒了,杂草比人高,储藏室里一个锁得死死的木箱子成了关键。打开一看,果然有货:一块青铜器盖,纹路复杂,古意盎然。专家一鉴定,确认这是商朝晚期的皿方罍器盖,价值没法用钱来衡量。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周磐的底细也被挖了出来。他当年当团长时,欺压老百姓,这器盖根本就是不义之财。上级开了会,结论很明确:周磐罪大恶极,拿国宝抵罪?门都没有。 说起皿方罍的来历,还得回到1919年。那年春天,湖南桃源一个叫茅山峪的村子里,农人艾清宴在田里干活时,锄头挖到个硬家伙。刨出来一看,是个大青铜器,造型怪得很,纹饰也精美。他不懂这是啥,但觉得不一般,就扛回了家。消息传出去,湖北有个古董商石某闻风而来,一眼认出这是商朝的方罍,开价400银元。艾清宴有点心动,可他儿子觉得价格不对劲,偷偷把器盖藏起来,跑去问小学校长钟某。钟校长见多识广,认出器盖上的铭文“皿天全作父己尊彝”,知道这东西珍贵得很,出800银元买下。结果器身被石某带走,器盖留了下来。后来,周磐听说了,用一万银元从钟校长手里弄到了器盖。 器身和器盖分开后,路子完全不同。器身跟着石某辗转流落海外,器盖则被周磐藏着,直到1952年才重见天日。这期间,国家经历了战乱,文物流失的事太多了,皿方罍只是其中一件。到了1992年,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在日本发现器身,确认跟湖南的器盖是一对,追回国宝的希望才亮起来。2001年,器身在纽约拍卖会上冒头,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拼了命去抢,可惜还是被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拍走。直到2014年,器身再次出现在拍卖会,湖南省博物馆憋足了劲,筹了2000万美元,誓要拿回来。 这次,湖南团队联合了不少收藏家,大家齐心协力。台湾的所谓“收藏家”曹兴诚也站出来呼吁华人支持国宝回归,还有人写了公开信,声势浩大。拍卖前,团队跟卖家谈了三天三夜,终于达成协议,器身回到湖南省博物馆,而且承诺永不拍卖。2014年6月21日,器身运到上海机场,6月28日,湖南博物馆搞了个“完璧归湘”的仪式,器盖和器身严丝合缝地合在一起。 皿方罍的故事,串起了中国近现代的坎坷历史。从田间出土到身盖分离,再到海外流浪,最后重聚,每一步都让人感慨万千。它见证了战乱中的文物劫难,也映照出新中国成立后对文化遗产的重视。1952年的周磐,想用国宝换命,没能如愿,可这件文物却因此回了国库。2014年的重聚,更是靠着全国上下共同努力,连海外华人都在出力。 皿方罍是商朝青铜文明的代表,铭文里透着那时候的礼制和信仰。流失海外的那些年,它成了中国人心里的一块疤。追回来,不光是拿回一件东西,更是拿回了尊严和底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文物保护越来越上心,从法律到行动,都在努力让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再流散。 周磐这人虽然不怎么样,但他的事意外促成了器盖回归。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他有多高尚,他的罪行是铁板钉钉的,死刑也是罪有应得。可国宝的归属,不是靠他一个人的算计,而是靠国家的力量。2014年的努力,又让我们看到团结的力量。
1952年,一名死刑犯在临死之前表示,自己私藏一件国宝级的文物,希望在交出后能免
落叶随风呀
2025-07-06 00:45: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