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说:“蒋介石杀了我的许多同志,还杀了我的两个儿子,我同他不共戴天。现在国共合作,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主要信源:(上观新闻——《觉醒年代》中陈独秀的两个儿子,是如何在上海先后慷慨赴死的;新华网——陈独秀一门三杰的“冤家”故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蒋介石的消息传遍全国。
这则新闻也震动了南京监狱中的陈独秀。
年过半百的他听到消息后罕见打破戒酒习惯,对前来探监的表弟表示要为国家仇恨痛饮一杯。
他对蒋介石的痛恨背后,埋藏着一段深埋于革命与亲情之间的血泪往事。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曾写信让安庆家中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来上海谋生。
1916年两兄弟抵沪后却拒绝父亲资助,坚持独立生活。
他们白天打工晚上读书,饿了啃干饼渴了喝凉水,夜里就睡在《新青年》编辑部地板上。
继母高君曼心疼孩子吃苦,提议接他们回家却被陈独秀拒绝。
他认定"少年人生,自创前途"才能锤炼品格,这种近乎严苛的教育观成为父子关系的基调。
1919年陈延年在上海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潮,成立进化社宣扬新思想。
他和弟弟对父亲激进的政治主张并不认同,同年年底两人悄悄报名留法勤工俭学项目,连告别都省去了。
直到次年陈独秀赴武汉途经上海,才知道儿子们已远赴重洋。
虽然亲子疏离,他却为儿子的独立欣慰。
1924年国内革命需要人才,一封急电将陈延年从巴黎召回上海。
火车站里他和陈乔年第一次长时间分离,弟弟留在法国继续求学与革命工作。
陈延年抵达后没回家,在旅馆过夜次日便赶往中央机关报到。
多年海外生活让父子重逢时仍如同志般生疏,连中央工作人员都察觉不到这是亲父子。
组织安排陈延年担任团中央特派员前往广州,年轻人在工厂里和工人同吃同住,被工友们亲热地称作"老陈"。
他派干部到香港、海南岛等地发展组织,广东党员人数迅速增加。
同一时期在北京的陈乔年担任组织部要职,23岁便配合李大钊等人领导北方革命工作。
1927年6月的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中共江苏省委突然接到警报:掌握秘密联络点的交通员被捕。
时任书记的王若飞立即命令机关人员撤离。
陈延年带人外出侦察后误判安全返回,却被埋伏的军警包围。
为掩护同志突围,他持械与敌人在街头搏斗最终被捕。
审讯时他自称普通工人,敌人见其满手老茧信以为真。
上海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托胡适营救,胡适转请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帮忙。
不料吴稚晖是狂热的反共分子,向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发电庆贺捕获"共党要犯"。
真相暴露后陈延年被重兵押解至龙华监狱,1927年7月4日夜就义前拒不下跪,被乱刀杀害。
次年6月6日,陈乔年也在上海因叛徒出卖牺牲于同一刑场。
国民党刻意不归还遗体的做法,彻底碾碎了陈独秀心中最后一丝对南京政府的幻想。
接连丧子的剧痛将陈独秀推入深渊。
监狱档案记载他时常整夜对墙枯坐,却从未在外人面前掉泪。
西安事变扣蒋的消息让他激动难抑。
这位饱经风霜的革命家坚信,按东方政治惯例政变首领必死。
历史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因日本全面侵华在即,各方势力妥协下蒋介石活了下来。
1937年8月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团结力量提前释放政治犯。
陈独秀出狱次日,国民党秘书长朱家骅便带着聘书和津贴找上门。
这位倔强的老人当场摔了茶杯,托人传话:"我要是贪图富贵,1921年就不会拒绝孙中山的部长位置!"
拒绝政治交易后他辗转流亡四川江津,靠稿费糊口度日。
即使贫病交加到吃不起药,仍多次退回国民党要员送来的钱款。
晚年他蜷缩在漏雨的小屋里整理文字学手稿,临终遗言托付妻子转告世人:"鄙人四十年革命实践反帝反封建,虽经历失败但立场从未改变。"
这对父子的人生轨迹浓缩着那个时代的悲壮。
陈独秀坚持用苦难磨砺孩子成为"真钢",最终却在革命的铁砧上付出了双倍代价;陈延年兄弟从疏离父亲到殊途同归献身理想,用年轻生命印证了血与火的革命逻辑。
当历史的尘烟散去,龙华刑场里那两具没能闭目的遗体,南京监狱中那杯未及痛饮的苦酒,江津陋室内那只退回汇款的手,共同熔铸成穿越时空的铮铮风骨。
这或许正是革命最残酷也最不朽的印记。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