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开始夸中国了? 纽约时报发了客座教授长文,大概意思是美国现在有点像曾经

江卿曻 2025-07-06 11:57:18

纽约时报开始夸中国了?

纽约时报发了客座教授长文,大概意思是美国现在有点像曾经的中国,而中国则是像美国理想中的样子,这种 “角色互换” 的说法,在中美关系微妙的当下,一下子就戳中了大家的好奇心。

先说说美国的 “中国化”。文章里提到,美国现在的基础设施建设,简直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有得一拼。就拿加州高铁项目来说,这个号称要连接旧金山和洛杉矶的 “美式子弹列车”,从 2008 年立项到现在,17 年过去了,花了 160 亿美元,连一条轨道都没铺。

反观中国,北京到郑州 600 公里的高铁,早就实现了 3 小时直达。更夸张的是,美国高铁项目因为征地困难、环境诉讼、管理不善等问题,通车时间一推再推,从最初的 2020 年推迟到 2033 年,预算也从 330 亿美元暴涨到 1280 亿美元。这种效率对比,让人不禁感叹,曾经那个 “基建狂魔” 的称号,如今似乎要易主了。

再看看科技创新领域。中国这些年在研发投入上可谓大手笔。“十四五” 规划明确提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 以上,到 2025 年总量将达 37582 亿元。央企也在产业焕新、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三大领域加大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而美国呢,虽然在人工智能等领域还保持着一定优势,但中国的追赶速度惊人。2025 年中美 AI 人才结构对比报告显示,中国 AI 人才总量 5.2 万人,美国为 6.3 万人,差距并不大,而且中国人才年复合增长率达 28.7%,增速远超美国。更关键的是,中国 AI 企业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决方案,逐渐占据了优势。

教育方面,特朗普自己都承认,中国的教育做得很好。在 40 个国家的教育排名中,美国人均教育成本排名第一,可排名却垫底。而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多学科联合培养,高校也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为科技创新输送了大量人才。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也反映出两国发展模式的不同。

经济层面的对比更有意思。按照汇率法计算,中国 GDP 对美占比有所下降,但这背后是美元 “虚胖” 的结果。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美元升值,同时美国高通胀也拉高了 GDP 数值。

而中国采用 “生产法” 统计 GDP,含金量更高,2023 年社会研发经费超 3.3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2.64%,制造业增加值更是美国的 1.67 倍。国际机构和智库也纷纷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呼吁美国与中国合作。

不过,《纽约时报》的文章也不是一味地夸中国。它也指出,中国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短板,比如芯片产业,虽然国产替代率在提升,但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

而美国在制度、信用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存在。这种客观的分析,倒是让人看到了中美两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观点虽然有些大胆,但也反映出一个现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美国也面临着一些曾经中国遇到过的问题。

这种 “角色互换” 的说法,或许能让我们以更客观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也让世界看到,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未来,中美两国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焦点。

0 阅读:183

猜你喜欢

江卿曻

江卿曻

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