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扬州男子背着母亲,将祖传梅瓶以18块钱卖掉,可他不知道过了几年后,法国博物院出价40亿求购。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江苏扬州一位名叫朱立恒的机械厂工人,带着家中祖传的梅瓶,走进了当地的文物商店,他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家里除了年迈的母亲,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孩子。 那时候,他一个月工资不到二十块钱,一家人住在地震棚里,吃穿都成了问题,朱立恒几次想卖掉家中的这只梅瓶,之前总是被母亲拦下。 到了这一年,他实在顶不住生活的压力,趁母亲不注意,把瓶子藏在布包里带到了商店。 这只梅瓶在朱家已经传了六代,原是朱家祖上在清朝做官时获得的赏赐,朱家的先人曾在康熙、雍正年间为朝廷效力,因办事得力,被雍正皇帝赏赐了这只元代瓷瓶。 梅瓶是用霁蓝釉烧制而成,瓶身有白色三爪龙纹,瓶体比例匀称,釉色厚润光亮,朱家几代人都将其视为传家之宝,即使在战乱和饥荒时节,也从未动过出售的念头。 早在1945年,有人曾出价十八石米来换瓶子,朱立恒的父母都没有答应,但这一年,在现实压力面前,朱立恒选择了出手。 他走进文物商店,将瓶子交给店员,店员看后认为只是普通的清代民窑瓷器,并没有太大价值,起初只愿出十六块钱。 朱立恒坚持多要几块,最终以十八元成交,对他来说,这笔钱足够维持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也不必再提心吊胆地担心瓶子会在地震中摔坏。 瓶子被商店收下后,被随手摆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连柜台都没给,只是搁在一堆旧物后面落灰,两年过去,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瓷瓶的真实价值。 直到1978年,一位名叫沈胜利的文物爱好者走进了这家商店,他在店里闲逛时,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瓷瓶,出于习惯,他仔细观察了瓶子的釉色与造型,瓶身呈深蓝色,白色龙纹清晰可见。 高度、腹径与古代标准梅瓶相符,釉面光滑厚重,并不是清代常见的民间产品,他意识到这件瓷器可能大有来头。 沈胜利建议将瓶子送到北京参加正在举办的全国文物展览,瓶子被擦净后送去展出,很快引起了轰动。 参展的各地专家纷纷聚集到这个展品前,几位熟悉元代瓷器的文物鉴定人员,经反复比对后确认,这是一只罕见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由景德镇窑口烧制。 其用料精细、工艺复杂,器型比例完美,龙纹布局得体,据统计,这类瓷瓶全球仅存三只,除扬州这一件,另外两件分别收藏于北京颐和园和法国吉美博物馆,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痕或损伤,唯有扬州这一只保存完好。 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大博物馆纷纷前来洽谈购买意向,有香港富商愿出3.4亿购买,法国某博物馆甚至开出了4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希望将其收入馆藏。 就在各方争夺之际,扬州博物馆迅速行动,馆长多次找文物商店负责人沟通,表达此瓶对扬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意义,并表示愿意出3000元高价收购,经过反复协商,文物商店最终同意将其转让。 梅瓶正式归入扬州博物馆收藏,被陈列为镇馆之宝,配有单独展厅和防护设施,1993年,经国家文物局正式鉴定,这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列入国家重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单。 2000年,法国时任总理希拉克访华,特地前往扬州,只为亲眼见到这只梅瓶,朱立恒在得知梅瓶的真实身份后,内心五味杂陈,他没有公开表达遗憾,也从未向政府提出任何索赔要求。 他在一次采访中说过,东西能被好好保存,是最重要的,后来,他在扬州开了一家面馆,日子过得平稳,有时会带着孙辈去博物馆,看一看那只曾经属于他们家的梅瓶,他知道,那段历史,已经变成了国家的记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企业资讯——中国梅瓶何以成为全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网易新闻——1976年,扬州男子18块卖掉祖传梅瓶,法国博物馆出价40亿求购 网易新闻——扬州一工人18元卖掉传家宝,17年后成为国宝级文物
1976年,扬州男子背着母亲,将祖传梅瓶以18块钱卖掉,可他不知道过了几年后,法
如梦菲记
2025-07-07 11:22:53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