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07 11:46:00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主要信源:(科学网——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六十多年前的生物学界有过一段弯路。
二十多岁的袁隆平曾经深信苏联传来的李森科理论,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西瓜接到南瓜上,忙活三年只种出些没法留种的怪果子。
那时候不只年轻人受影响,更惨的是那位看穿真相却被迫离乡的科学家李景均。
李景均生在天津富裕人家,读书顺当得很。
24岁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就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育种,后来又钻研群体遗传学。
这门学问要用数学算人群的遗传变化,当时全中国还没人专门研究。
他在美国成了家,小日子挺滋润,可听说日本打来就坐不住了。
1941年刚毕业就带着怀孕的妻子往回赶,正撞上太平洋战争爆发。
船到香港第二天,炮弹就砸进港口。
夫妻俩困在九龙饿得前胸贴后背,多亏朋友塞来几斤黄豆救命。
后来在地下党帮助下,他们徒步穿过日军封锁线,辗转大半年才踏上桂林的土地。
路上不足岁的儿子突发痢疾,李景均眼睁睁看着怀里的小生命没了呼吸。
回国后他在广西大学教书,抗战胜利又被请到北大当农学系主任,成了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
李景均白天讲课晚上点灯写书,用四年工夫写出《群体遗传学导论》。
这本书把英国数学家费希尔那些复杂理论揉碎了讲明白,顺带还讲了人类遗传。
1948年出版时震动了国际学界,美国人都不信是中国学者写的。
往后三十年,光英文版就修订五次,被译成俄文、日文传遍全球,成了半个世纪的权威教材,他也被叫作"中国遗传学之父"。
灾难在1949年秋天降临。
苏联李森科那套"后天获得性能遗传"的理论传进中国,说把麦子冻一冻,下一代就能抗寒。
李森科把正经的孟德尔遗传学扣上"资本主义科学"的帽子,自己靠政治手段当上苏联科学院院长。
当时中国学术刊物《科学通报》1950年第5期还转载过李森科的报告,全国各地农校突击改教材。
北大农学院首当其冲,很快有人喊"打倒摩尔根"。
李景均主讲的遗传学、生物统计课全被停掉。
这倔脾气偏不低头,非要和李森科派公开辩论。
结果对方直接拍桌子骂他"唯心主义"、"为帝国主义服务"。
全中国敢公开唱反调的只剩两个教授,南方谈家桢,北方就是李景均。
系主任帽子被摘了不说,还成天有人往门上贴大字报。
他想翻译李森科代表作《遗传及其变异》以正视听,刚动笔就被警告"别有用心"。
书出版后明明序言写得客观公正,说他"忠实呈现原文",却被传成篡改原文。
最难受的是1950年初那个冬天。
系里同事偷偷劝他:认个错又不掉肉,何必硬扛?
李景均看着窗外的雪,突然想起看过苏联档案:农业科学家瓦维洛夫坚持真理被枪毙,李森科却当了斯大林的红人。
某天深夜他研墨写请假条:"身体欠佳告假数月,恳请停薪",把纸条压在校长的办公桌上。
三个月后他牵着妻女走过罗湖桥,背后是才回来八年的故土。
1951年定居美国后,他在匹兹堡大学继续搞研究。
当时测试新药乱得很:医院爱把重病号分到新药组,轻症给旧药;医生知道病人吃的是什么药,总忍不住暗示效果。
李景均带着团队做抗癌药试验时坚持两条:病人随机分组就像抽签,医生和患者都蒙在鼓里。
这套随机双盲法把医学界炸了锅,好些年都骂他"书呆子搞临床"。
如今全球药物试验全按这规矩来,感冒药要上市都得过这两关。
美国人类遗传学会1998年颁发杰出教育奖时,特意提他"为临床科学建立了金标准"。
晚年他给国内老友写信总提起玉泉山的柿子。
有学生告诉他1985年青岛开了遗传学会,正式给五十年代受迫害的科学家平反。
2003年李景均去世前收到最后份礼物:科学出版社重印他1948年的《群体遗传学导论》,封面还特别烫了金边。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