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无人机一再吃瘪,俄军用上激光武器,再次证明,中国的路走对了 最近这两年,无人机

墨魂 2025-07-07 13:01:37

反无人机一再吃瘪,俄军用上激光武器,再次证明,中国的路走对了 最近这两年,无人机在战场上简直成了 “搅局者”,尤其是那些低成本的自杀式无人机,扎堆儿往目标飞的时候,传统防空系统经常被搞得手忙脚乱。 要说吃瘪最厉害的,俄罗斯算一个。但有意思的是,当俄军开始用激光武器反无人机后,不少人发现:嘿,这路子跟中国早就走的差不多,看来中国当初的选择还真挺有远见。 2025 年 6 月,沙特吉达港附近的防空阵地迎来一场硬仗,胡塞武装派出 21 架 “卡赛夫 - 2K” 自杀式无人机,冲着部署美制 “爱国者” 导弹的阵地就来了。 这些无人机飞得低、个头小,传统雷达看着都费劲,要是用 “爱国者” 导弹拦,一枚好几百万美元,打一架无人机太亏了。 可就在这时候,中国产的 “天盾” 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出手了 —— 只见几道激光束闪过,21 架无人机全被击落,沙特防空军少将直接给中方团队授了勋。 说白了,这事儿关键不在于打得准,而在于 “性价比”:激光打一次才花几块钱电费,跟导弹比起来,简直是 “白菜价” 防御。 这边沙特用中国激光武器打了场漂亮仗,可俄罗斯那边就没这么顺了,2025 年 6 月 1 日,乌克兰发动 “蜘蛛网行动”,几百架 FPV 自杀无人机藏在集装箱里,悄悄运到俄军空军基地附近,突然发起袭击,一口气摧毁了十几架战略轰炸机。 俄军当时用的 “铠甲 - S1”“道尔 M1” 这些防空系统,要么打不准,要么成本太高,根本扛不住无人机集群,被逼得没办法,俄军后来也用上了激光武器,据说在库尔斯克前线 500 米外击落了乌军无人机。 但明眼人一看就发现,俄军这激光武器的核心部件,跟中国民企造的 “神农 - 3000” 长得太像了,说不定就是借鉴了中国的技术方案。 为啥中国激光武器能在实战中这么好使?关键在于技术路线走得对,就说 “天盾” 系统吧,它不是单一的激光炮,而是把雷达探测、光电追踪、电子干扰和激光打击集成到一块儿,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网络。 30 千瓦的光纤激光器,4 公里内秒级打击,搭配 S 波段雷达和 AI 识别算法,最快 6 秒就能锁定目标,而且这东西部署灵活,能跟传统防空系统联动,不管是固定阵地还是野战部队,都能用上。 再看俄罗斯,他们自研的 “佩列斯韦特” 激光武器,立项挺早,可功率才 10 千瓦,连无人机的复合材料外壳都打不穿,还经常因为散热问题掉链子。 更麻烦的是,这东西得用重型拖车拉着,机动性太差,等部署好了,无人机早飞过来了。相比之下,中国民企造的激光设备,直接装在越野车上,能跟着部队跑,连续开机 8 小时都没问题。 中国激光反无人机系统能在国际市场上打开局面,靠的可不是吹出来的,沙特除了买 “天盾”,还买过 “寂静狩猎者”,2023 年就用它击落过 13 架胡塞无人机。 现在中国的激光武器已经出口到 20 多个国家,从中东到非洲都有客户,巴基斯坦在印巴冲突中,据说也用了中国激光武器拦印度无人机。 跟法国、德国的同类产品比,中国货不仅技术成熟,还能大规模量产,200 辆激光车就能守 600 多公里的防线,这部署效率和性价比,欧美产品还真比不了。 俄罗斯现在用的激光武器,不管是直接买零件组装,还是模仿中国方案,其实都反映了一个现实:在反无人机领域,传统防空系统确实跟不上节奏了,而中国走出的 “激光 + 体系化” 路子,已经被实战证明是对的。 你看中国不光有 “天盾” 这种军用系统,还有 “神农” 这样的民用装备,军民用技术互通,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快速迭代,反观俄罗斯,长期在电子技术上有短板,自研进度跟不上战场需求,只能想办法从外部找解决方案。 其实这事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未来战场上,无人机和反无人机的对抗肯定会更激烈,俄罗斯这时候才开始重视激光武器,虽然有点晚,但至少说明中国之前坚持的技术路线,确实是符合现代战争需求的。至于以后这领域怎么发展,说不定还得看中国能不能拿出更多新东西来。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13

猜你喜欢

墨魂

墨魂

持续分期不稳定减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