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的冬天特别冷,甘肃临泽县的夜晚寒风刺骨,王学文家的小院里积了厚厚的白雪,天色已经暗下来了。 王学文是当地一个不大不小的地主,村里人都说他心善,他家的炕上经常坐满了来借粮的乡亲,就连路过的要饭的,他也从不会空手打发,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他觉得帮人是应该的。 那天晚上,王学文正要去柴房抱些柴火回来给妻子烧炕,他的妻子李氏刚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叫宝柱,正躺在热乎乎的炕上休息,这孩子来之不易,前面几个孩子都没活过五岁,所以王学文格外珍惜这个小命。 就在他往柴房走的时候,院子大门突然传来几声轻微的敲门声,这年头兵荒马乱的,王学文不敢大意,拿着扁担慢慢挪到门边,他透过门缝往外看,发现门槛边上蜷缩着一个浑身结冰的年轻女人。 王学文赶紧把人背进屋里,借着油灯的光亮,他看清了这个女人穿着破旧的军装,脸色发青,已经昏迷不醒,更让他吃惊的是,女人的怀里还抱着个婴儿,小得可怜,脸色蜡黄,看起来快要不行了。 等女人缓过来,她说自己叫吴仲廉,是红军的一名女战士,她刚生下这个孩子不久,可是战事紧急,部队在和马家军激战,带着孩子根本没法打仗,她打听到王学文为人善良,这才冒死找来,想请他收养这个孩子。 王学文心里很纠结,收留红军的孩子要冒很大风险,万一被马家军发现,全家都会有危险,但看着这个快要冻死的婴儿,他又于心不忍,他的妻子李氏也在一旁劝他,说既然这孩子找上门来,就是缘分。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王学文家境虽然还可以,但也经常入不敷出,他们刚有了自己的儿子宝柱,再养一个孩子确实很吃力,但最后,王学文还是点了头,在他想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是个无辜的婴儿。 吴仲廉给孩子取名叫王继曾,希望他能继承父亲曾日三的遗志,她含着泪亲了亲孩子的小脸,然后起身走进了漆黑的夜色中,风雪很快就掩盖了她的脚印,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 王学文和李氏开始悉心照顾这个来路不明的孩子,他们想尽办法给孩子找奶喝,买衣服穿,渐渐地,小继曾长得白白胖胖的,倒是王家自己的宝柱因为染上风寒,没过多久就夭折了。 从此,王学文夫妇把全部的爱都给了继曾,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疼爱,可是好景不长,有人告发王学文收留红军的孩子,他很快就被抓进了大牢,这一关,就是好几年。 王学文在狱中受尽折磨,但他从没后悔收养王继曾,他知道吴仲廉是为了打日本鬼子才参加红军的,她把孩子托付给自己,是信任自己的为人,这份信任比什么都重要。 李氏独自在家拉扯王继曾,村里有人说闲话,说这孩子是红军的种,会给村子带来灾祸,但李氏不为所动,她觉得孩子是无辜的,既然收养了就要负责到底。 日子就这样一年年过去,王继曾渐渐长大,成了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养父母对自己的好,特别是养父还因为自己坐牢,每当想到这些,他就加倍用功读书,希望将来能报答养父母的恩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王学文终于获释回家,看到王继曾已经长成了一个十四岁的大小伙子,他欣慰地笑了,虽然在狱中吃了不少苦,但看到孩子平安长大,一切都值得。 第二年春天,一个特别的日子来到了,三个穿军装的人来到王家,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吴仲廉还活着,而且正在北京工作,原来她当年被俘后辗转被救,一直在继续战斗,直到全国解放才有机会寻找儿子。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激动不已,王继曾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自己亲生父亲曾日三在战场上牺牲的事,他心里五味杂陈,既为找到亲生母亲高兴,又舍不得抚养自己长大的养父母。 王学文夫妇明白,孩子该回到亲生母亲身边了,尽管不舍,但他们还是支持王继曾去北京,临行前,王学文拉着继曾的手说,不管以后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他的家。 后来,王继曾在北京过得很好,吴仲廉也没有忘记王家的大恩大德,每逢春节,她都会带着继曾回到临泽县,看望养父母,有时还托人捎去一些钱物,帮补王家的家用。 再后来,王继曾参了军,当上了军官,他常说,自己能有今天,是两个家庭的爱培养的结果,他的身上流着革命者的血,也沾着善良人家的土,这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这个发生在1937年的故事,见证了一个特殊年代普通人的善良与勇气,王学文夫妇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吴仲廉为了革命事业忍痛托孤,他们的选择造就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这让人明白,即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人性的光芒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甘肃临泽:一张照片记录历史 “红军娃”故事里的军民情深》)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7 13:39: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