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说:“哎呀!氢弹爆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7 15:40:16

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说:“哎呀!氢弹爆炸跟咱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6月17日,新疆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这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时,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位瘦削的科学家却只是默默提出想买只烤鸭庆祝。   这位科学家叫于敏,是个平日里对吃穿毫不讲究的人,他的妻子孙玉芹听到这个反常的请求时,第一反应是翻出一堆待交的账单,轻轻摇了摇头,她不知道,丈夫这个看似普通的请求里,藏着怎样无法言说的自豪与喜悦。   那时的于敏已经隐姓埋名工作了很多年,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他没有留过洋,没受过外国名师指导,完全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前行,从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到填补国内原子核理论空白的年轻学者,于敏用实力证明了中国人的能力。   1961年,事业正处上升期的于敏接到了一个改变人生的任务:参与氢弹预研,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已经小有成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转向一个全新的、绝密的领域,这个决定让他失去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注定了此后漫长岁月里与家人聚少离多的生活。   在研制氢弹的日子里,于敏带领团队创造了奇迹,他们只用了2年8个月,就完成了其他国家需要4到8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期间,最艰难的要数1965年的"百日会战",于敏带着三十多人的团队,在上海华东计算所日夜奋战,办公桌下塞满行军床,终于找到了突破氢弹技术的关键物理方案。   为了这项事业,于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他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试验场被高原反应折磨得鼻血直流,还经历过机密文件差点丢失的惊魂时刻,但更让他心疼的,是无法向家人解释自己在做什么,甚至连一份工作说明都不能给孩子。   而这些年,妻子孙玉芹默默承受着更多,她不仅要照顾家庭、抚养孩子,还要独自面对邻里的猜疑,刚结婚时,她曾为了陪丈夫出国深造,认真学习英语,还偷偷攒钱准备给丈夫做西装,但最终,这些期待都化作了炉火中烧成灰烬的英语笔记本。   那天,于敏终究没能如愿买到烤鸭,这个小小的心愿,就这样成了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一位科学家对国家的忠诚,见证了一个家庭的无声付出,也见证了那个艰苦年代里,无数默默奉献的人们心中未曾说出的骄傲。   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才解密,二十八年的秘密工作终于曝光,邻居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总是默默无闻的"老于头"竟是国家核武器事业的功臣。   名字解密后,荣誉纷至沓来,但于敏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当时很多科学家选择离开中物院,或提拔或出国,可他却留了下来,他说,邓稼先已经离开了,自己得为国家的核武器事业继续把关。   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于敏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但此时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家中只剩下他和日渐苍老的妻子,多年的操劳让孙玉芹比同龄人更显沧桑,但她从未抱怨过什么。   回首往事,最让于敏愧疚的是妻子的付出,那些年,孙玉芹一个人撑起整个家,有一次她临产,于敏正在封闭研究无法回家,她只能独自忍着阵痛走去医院,街上黑漆漆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孙玉芹不仅要照顾老小,还要应付生活的窘迫,于敏虽然是重要科学家,但那时候工资并不高,一家人过得很节俭,别说烤鸭,就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每次发工资,孙玉芹都要精打细算,要还账、要交书本费、还要给老家寄钱。   2012年,孙玉芹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于敏悲痛欲绝,在日记中写下"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位为国家核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最大的遗憾竟是没能在妻子生前实现那个简单的烤鸭心愿。   2019年,93岁的于敏离世,他临终前要求把骨灰撒在罗布泊试验场,说让风沙掩埋了吧,功名都归国家,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始终保持着他的本色,从不愿居功,总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如今,于敏的故事被搬上荧屏,他和其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样,都是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申纪兰带领妇女搞生产,孙家栋研制卫星导弹,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钟南山两战疫情......这些功勋故事中,都闪耀着奉献者的光辉。   信息来源: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从绝密到解禁.山西晚报  

0 阅读:64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