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到了谈判桌,印度才发现自己是弱小的,而不是“大国”!印度外长在谈判桌上划出两条“红线”:坚决拒绝向美国转基因作物和乳制品开放市场,美其名曰“保护农民利益”。可这所谓的“红线”太脆弱了,以至于最终会突破,印度拿不出任何有力的工农业产品进入美国,美国甚至不需要。 所谓“红线”的脆弱性,源于印度在贸易博弈中几乎没有真正的反制筹码。美国对印度商品的平均关税将从2%猛增至26%,直接打击钢铁、铝制品、电子产品等印度核心出口产品。而印度能用来反制美国的,只有鹰嘴豆、豆类、柠檬酸等农产品和初级化工品,价值与影响力完全不对等。当苹果公司紧急用五架货机抢运手机规避关税时,每部iPhone成本将因关税增加120~420美元,这种冲击恰恰暴露了印度制造业的依附性——连明星产业都严重依赖外资主导,更别说其他领域了。 而印度拿不出有力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工业实力不足与结构失衡。虽然莫迪力推“印度制造”,但2024年制造业占GDP比重反而降至14.3%-14.7%,低于1968年水平。印度引以为傲的电子制造业,本质上是借美国“友岸外包”政策承接的组装环节,核心技术、品牌和市场都不在自己手中。而美国真正想要的,是让印度开放农业与乳制品市场,引入转基因作物——这些领域恰恰直刺印度经济命脉。 一旦美国农产品大举进入,印度本土农业体系可能遭遇毁灭性冲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依赖农业生存,多数是小农和低收入牧民。美国凭借规模化生产和补贴优势,能迅速以低价乳制品、转基因玉米等冲垮印度市场。这不仅关乎经济,更触及宗教情感与文化禁忌——印度社会强烈反对非素食饲养与转基因食品。若防线失守,数亿人生计可能崩塌,社会动荡风险陡增。
这样的印度有点陌生!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日在纽约参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时对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