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7-07 16:32:33

1950年,因遭到不公正对待,中国遗传学奠基人李景均毅然离开内陆前往香港,无处可去的李景均,竟然得到了诺奖得主穆勒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希望将李景均接到美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天津有位家境优越的年轻人叫李景均,他怀揣盘缠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这一去,他便在那里度过了长达七年的时光。   不仅把遗传学这门新学问研究得明明白白,也娶了位美籍华裔姑娘“克拉拉,按说,博士学位在手,家庭美满,在美国安稳生活是最好的选择。   直到1941年,李景均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当时祖国仍在日军铁蹄之下,这位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学者,却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安逸,携新婚妻子踏上了艰险的归国路。   夫妻俩从旧金山坐船到印度,再转经缅甸,沿着滇缅公路艰难跋涉,而这一路走了整整五个月,不仅要躲避炮火,还要忍饥挨饿,他们年幼的第一个孩子也不幸在途中夭折。   等李景均终于抵达广西大学任教时,人已经非常瘦弱,即便这样,但那颗报国之心却丝毫未改,回国后,李景均便全身心投入教育与科研之中。   他相继在广西大学、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殚精竭虑,培育出众多中国农业科研的骨干力量。   直到抗战胜利后,北大农学院更是慧眼识珠,聘请年仅34岁的他出任农学系主任,他也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系主任。   白天,他给学生讲授遗传学;晚上,就在油灯下奋笔疾书,写出了中国第一本《群体遗传学》专著。   更难得的是,早在战时成都简陋的图书馆里,他在没有任何科研设备的情况下,靠着手抄,硬是系统整理了当时世界上所有群体遗传学的重要文献。   凭借着这份坚实的积累,1948年时,他于北大撰写的英文专著《群体遗传学导论》,在日后震惊了世界。   李景均可谓做了一件贯通性的工作,他将三位数学功底深厚的宗师的“独门绝学”,化为一本全球同行皆能读懂的教科书,从而影响了整整一代遗传学家。   谁知,这样的学术黄金期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新旧政权交替,意识形态的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后变得异常激烈。   此时,在苏联联引入的米丘林学说被奉为正统学说,而李景均讲授的摩尔根遗传学却被某些人强加以特殊的标签。   起初,只是学术路线之争,可很快,斗争就升级为人身攻击,校务委员会三天两头找他麻烦,先是无故停了他的课,接着又禁止他进入实验室。   有一次开学术讨论会,主持会议的干部甚至当众指着他的鼻子骂他“崇洋媚外”,李景均气得当场摔了笔记本离席。   一位来校指导的苏联专家,更是在二百多名师生面前公开宣称:“你们中国的遗传学,就应该跟着我们社会主义阵营走。”   面对这样的说法,李景均的脾气也倔,他顶着压力在1950年又出版了《遗传学原理》,可书刚印好,就被定性为反动学术,成堆的样书直接被拉去造纸厂化成了纸浆。   学校也停发了他的工资,每月只给他四十斤小米作为生活费,连养活妻女都成了问题。   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妻子克拉拉抱着孩子去医院,却连挂号费都掏不出,只能蹲在医院门口无助地流泪。   一个世界级的学者,在自己的祖国,竟落到这种地步,到了1950年的春天,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终于让李景均彻底心灰意冷。   他下定决心,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离开,一家人先到广州,随后辗转到了香港,在香港的困顿日子里,一封求助信发往了美国。   出人意料的是,遗传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穆勒收到信后,亲自向美国国务院求情,为这位素昧平生的中国同行奔走斡旋,正是这束跨越国界的道义之光,助力李景均一家成功获取赴美签证。   直到农大校方有所察觉时,他已然远渡重洋,当时,周总理后来在政务院会议上得知此事,气得拍了桌子,严厉批评了教育部负责人。   抵达大洋彼岸后,李景均的学术生涯才得以真正开启,他任教于匹兹堡大学,还当选为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主席。   当年在北大写就的《群体遗传学导论》,也终于在美国出版,获得了它应有的国际声誉,他在科学实践中展现出的远见和坚持,更是深刻影响了现代医学。   50年代中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李景均顶住众多资深医生的反对,坚持所有药物试验必须采用随机双盲原则。   他的坚持最终获得了官方支持,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如今已是全球新药研发与评估的黄金标准。   直到八十年代,我国曾派人邀请李景均回国讲学,但他却摆摆手说道:“这把老骨头,经不住折腾了,”这句话的背后,隐匿着多少难以言说的伤痛。   直到2003年,这位饱经风霜的科学巨匠在美国去世,享年九十一岁,他的个人沉浮,映照出一个时代下科学与政治冲突的悲剧。   当年,像李景均这样因各种非学术原因而出走的专家,不在少数,这给国家造成的损失,后来花了极大的力气才慢慢弥补。如今的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正是对那段历史的反思。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