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全是因为毛主席当年的这句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国际法尚未完善的20世纪上半叶,领海的宽度从来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18世纪,荷兰人首次提出“3海里领海”的概念,其依据是当时海岸炮的最大射程,到了19世纪,英美等海上强国将这一标准广泛推行并固化为“国际惯例”,对他们来说,这种设定再合理不过——自己的军舰火力强,靠得近、跑得快,领海短一点,公海就多一点,活动空间更大,干涉别国内政、展示强权也更方便。 中国在那个时候无力反抗,清政府曾在19世纪末提出要扩大领海宽度,甚至考虑过30海里,但没有国家响应,那时的中国海军羸弱,连岸防都难以自保,谁还会在意它的领海主张?于是,近代中国的海岸线形同虚设,长江口常年停泊着外国军舰,黄海、渤海更是它们的“练兵场”,特别是在渤海,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最窄处只有50多海里,如果按照3海里计算,两岸各划3海里出去,中间还剩将近45海里的“公海”,外国船只可以大摇大摆穿越,毫无顾忌。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主权问题成为最紧迫的议题之一,在陆地边界逐步清晰的同时,海上的主权如何划定,也成了摆在中央领导人面前的一道难题,1950年代,中国仍在恢复元气,海军力量远不如列强,但正因为如此,必须要用制度手段先把底线划出来。 1958年,一个决定性的年份,在这一年的9月4日,中国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正式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这不是随便拍脑袋定下来的数字,而是结合当时中国海岸炮射程、地理地形、国家安全等多重因素精确计算的结果,那时候,中国岸基火炮的最大有效射程正好是12海里,这也意味着,只要敌舰一旦越线,便会进入我军火力范围之内,不用等命令,直接可以开火,这种“靠边就危险”的设定,在战略上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当时国际上普遍仍采用3海里标准,中国的这一声明在国际社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英国等国家第一时间表示反对,称不承认中国的领海主张,但他们的反对很快被现实打了脸,就在领海声明发布没多久,一艘美国军舰沿着中国东南海岸航行,试图挑战中国的底线,当它接近12海里界限时,中国海军立即出动,几艘炮艇迅速拦截并围堵它,逼得这艘军舰只能掉头驶离,美军随后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并不是在“喊口号”,从此以后,美国第七舰队调整了其在西太平洋的行动路线,开始规避中国划定的12海里海域。 渤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对中国有着极高的战略价值,这片海域北接辽宁,西临河北,东南紧邻山东,南口通向黄海,是京津冀地区最重要的海上门户,如果不能完全掌控渤海,中国的北方海防便形同虚设,而12海里的领海宽度刚好将渤海海峡封死,从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两侧各向前推进12海里,便能在中间实现“合围”,将整个渤海纳入中国主权控制之内,这种“地理锁闭”是3海里标准无法实现的,哪怕只差几海里,就可能在中间留下缝隙,成为外来船只自由穿行的通道。 除了战略安全,这一制度变化还带来了经济层面的深远影响,渤海不仅是渔业资源的集中地,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随着12海里制度的确立,中国在渤海的开发逐步展开,以大庆油田为例,其重要的海上补给基地便设在渤海沿岸,如今,渤海油田已成为中国海上能源的重要支柱,年产油量能支撑国内多个省份的能源需求,而这些资源的开发,正是建立在明确的主权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当年的那道红线,渤海的开发很可能面临长期的干扰与争议。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提出12海里领海标准,虽然在当时遭到西方国家的质疑,但并没有被孤立,事实上,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诉求,只是苦于没有实力或时机表达,中国的举动无疑起到了示范作用,到了1982年,联合国通过《海洋法公约》,正式确立了“各国有权划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的国际法条文,也就是说,中国在1958年率先执行的标准,最终成为全球通行的法律规范,比起那些当年大声反对的国家,中国要早了整整24年。 这个时间差背后,藏着的是一次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中国没有等国际规则来保护自己,而是用自己的判断和底气,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并最终影响国际规则的走向,这种“先行一步”的战略思维,既体现在军事层面,也体现在法理层面。 信息来源:光明网——中国12海里领海,毛泽东亲定
毛主席真是高明,不服不行!原来今天的渤海能完全属于中国,没有一艘外船胆敢驶入,完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07 16:39:3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