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女子1988年丢了儿子,为了找娃,她跟丈夫离了婚。32年后,她终于在四川找到了儿子。谁料,刚见面,儿子却说“妈妈,我见过你。” 李静芝第一次抱到嘉嘉时,是在 1986 年的西安,那年她难产,医生都让家属签了病危通知书,她却攥着床单拼到失去意识,直到听见婴儿哭声才昏过去。 这个肉乎乎的男婴成了她和丈夫毛振平的掌心宝,夫妻俩下班必陪他玩,双方老人轮着带娃,日子像泡在蜜里 —— 谁也没想到,两年后一场意外会把这一切砸得粉碎。 1988 年 10 月 17 日,李静芝正在外地培训,突然接到丈夫电话:"嘉嘉不见了。" 关于孩子失踪的细节,后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丈夫带他去酒店买水,转身的功夫孩子就没了;另一种是李静芝在集市上挑东西,回头时 3 岁的嘉嘉已淹没在人群里。 邻居说见过一个陌生老太太带走孩子,路边只留了只小童鞋,旁边还有车轮印 —— 无论哪种版本,结果都一样:这个被全家捧在手心的 "肉团子",就这么在 80 年代末的街头消失了。 当时的西安还没有天网监控,找孩子全靠两条腿,李静芝连夜坐火车回家,辞了工作印了上万份寻人启事,揣着嘉嘉的旧玩具挤硬座去山东、跑遍陕西县城。 可每次听说 "有个孩子长得像",赶过去都是空欢喜,丈夫毛振平劝她 "日子还得往前过",她却觉得 "找不到孩子活着没意义",1993 年两人离了婚。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段时间她压力大到患抑郁症住院,出院后还是揣着寻人启事往火车站跑 —— 这种执拗在当时不少寻亲家庭里都能看见,只是很少有人能扛过 32 年。 离婚后的李静芝加入了 "宝贝回家" 志愿者组织,她一边帮别的家长找孩子,一边接着找自己的嘉嘉。那些年她上过《等着我》节目,在微博抖音发寻人视频,5000 多个粉丝里,说不定就有见过嘉嘉的人。 说起来挺唏嘘,早期她和前夫攥着孩子照片坐绿皮车,住最便宜的旅馆,有次在山东误认了孩子,抱着人家哭了半小时才发现认错了 —— 这种希望到失望的落差,她尝了不下百次。 转折出现在 2020 年,陕西警方告诉她,四川有个叫毛寅的青年 DNA 和她匹配,那天她坐在警局,看见一个高大的男孩走进来,眉眼像极了前夫。 毛寅突然跪下来哭:"妈妈,我在电视上见过你。" 后来才知道,这孩子五六岁就知道自己是领养的,养父母家在成都条件不错,供他读完大学。 但他偷偷看过李静芝上节目的视频,觉得 "电视里那个妈妈和我长得真像"—— 这场跨越 32 年的重逢,竟以这样一种方式埋下伏笔。 毛寅的养父母其实挺矛盾。他们结婚多年没孩子,收养嘉嘉后视若珍宝,给了他优渥的生活和教育,却从没细想过 "被拐孩子的亲生父母会怎样"。 这种心态在 80 年代末的收养家庭里不算少见,毕竟当时法律意识淡薄,不少人觉得 "养大于生",但对李静芝来说,这 32 年是睡天桥、在饭店打工换饭吃的苦熬,是抑郁症发作时攥着孩子旧衣服掉眼泪的夜晚。 相认后毛寅在西安和成都两头跑,给李静芝送了银手镯,给生父毛振平买了戒指,李静芝嘴上说 "尊重孩子选择",可谁都知道,她等这声 "妈妈" 等了 11680 天。 现在她还在跑公益,讲自己的故事时总说:"80 年代丢孩子像碰运气,现在有 DNA 库了,千万别放弃。" 数据说中国打拐 DNA 库已经帮几千个家庭团圆,毛寅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靠两条腿跑不动的路,最终被几滴血连上了。 说实话,李静芝的故事看着揪心,却也像面镜子:80 年代末拐卖案频发,多少家庭像她一样散了;现在科技进步了,寻亲组织、DNA 技术成了主力。 毛寅说 "在电视上见过你" 的话,也反映出来背后是多少个寻亲家庭的血泪攒成的社会关注,养父母的爱固然真实,可这种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圆满,终究带着时代的烙印。 现在李静芝常被请去讲经历,台下坐着的大多是还在寻亲的父母,她不讲大道理,就说自己 "住过天桥、患过抑郁症,可还是找回来了"。 这种朴素的坚持,比任何鸡汤都有力量,至于毛寅,他现在两边家庭都顾着,日子过得挺实在 —— 或许这就是生活,没有绝对的传奇,只有普通人在时代缝隙里,用固执和运气撞出来的团圆。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陕西一女子1988年丢了儿子,为了找娃,她跟丈夫离了婚。32年后,她终于在四川找
墨魂
2025-07-07 18:16: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