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发炮弹,当初也算是帮了我们,但今天看来至少损失至少 36 亿美元。就在今年的 1 月份,乌克兰的马达西奇公司被俄罗斯一颗导弹砸下来,“通” 的一声就成了一片废墟。这视频传到网上之时,我国的网友无不欢呼,俄罗斯帮我国一雪前耻,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信源:乌媒: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负责人在扎波罗热被捕,被控犯有叛国罪,环球网。 2023年夏天,一道火光撕裂乌克兰扎波罗热的夜空,伴随着巨响,航空发动机巨头马达西奇工厂化为一片焦土。 这枚精准的俄罗斯导弹,让不少国内看客觉得痛快,甚至认为这是俄国在“替中国出气”。 然而,在这片废墟之下,掩埋的不仅是工厂的百年辉煌,更是中国企业数亿美元的真金白银。 这背后,是一个远比“解气”复杂得多的故事。 马达西奇当然不是无名之辈。它诞生于1907年,曾是苏联航空工业的心脏,连安-225运输机那样的空中巨兽,也曾靠着它的强劲引擎翱翔天际。 可是苏联解体后,马达西奇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失去了庞大的内部市场,它只能靠俄罗斯的订单勉强度日。 等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俄乌关系彻底破裂,俄罗斯这个最后的“金主”也一走了之,马达西奇瞬间被推到了破产边缘。 就在马达西奇命悬一线之际,中国伸出了橄榄枝。当时中国的航空工业正高速追赶,但在核心的发动机领域仍有短板,我们的L-15教练机就长期依赖马达西奇的AI-322-25发动机。 对急需技术的中国企业来说,马达西奇无异于一座宝库。2015年起,中国天骄航空公司与马达西奇一拍即合,计划以三四十亿美元的估值收购其股权,逐步消化吸收核心技术。 中方甚至在2018年向乌克兰航空工业资助了一亿美元。一切似乎都朝着双赢的方向发展,厂里的老工人们也仿佛看到了希望。 谁知,这桩前景光明的商业合作,很快就被卷入了地缘政治的漩涡。美国坐不住了,它绝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航空实力,通过吸收马达西奇的技术而进一步壮大。 在美国的强硬施压下,乌克兰政府的态度急转直下。他们以“国家安全”为名,单方面冻结了中方已收购的股份,撕毁协议,最后更直接将马达西奇强行收归国有。 这种翻脸不认账还反咬一口的做法,在商业世界里实属罕见。乌克兰不仅拒绝支付任何赔偿,反而对天骄航空及相关负责人挥起了制裁大棒。 面对如此背信弃义,中方企业诉诸海牙国际仲裁法庭,索赔超过35亿美元。可直到今天,乌克兰政府对此依旧装聋作哑,分文未付。 随着2023年那声巨响,一切都化为乌有。中国企业的巨额投资彻底打了水漂,这笔超过200亿人民币的“学费”,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反观乌克兰,更是输得一败涂地。它不仅永远失去了马达西奇这个战略瑰宝,也彻底透支了自己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中国面前的信誉。 但好在,近年来,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在军用领域,部分发动机性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在军用航空发动机方面,中国已取得长足进展。例如,涡扇-15发动机正在测试中,其最大推力有望突破17吨,接近美国F-22战斗机装备的F119发动机水平。 歼-20战斗机已装备国产涡扇-10C发动机,最大推力约15吨,标志着中国在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此外,中国航发作为核心力量,旗下企业覆盖了从材料加工到整机制造的全产业链,为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民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较为明显。目前,中国大型商用客机发动机仍主要依赖进口,如C919客机装备的是CFM国际公司的LEAP-1C系列发动机。 此外,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AES100民用涡轴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先进民用发动机,正在为适航取证做最后冲刺。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关键材料与制造工艺是制约发展的瓶颈,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关键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仍有待提升。 但不论如何,我们现如今的发动机技术,再也不用依托于乌克兰。事情发展至此,这笔昂贵的“学费”至少让我们明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光有商业诚意和真金白银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没有契约精神的国家,未来谁还敢与之真心合作?
不能接受俄罗斯战败,是何意思?大家要注意这个语境是中国对北约和欧盟国家说的,是要
【10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