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激光陀螺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没

月下影婆娑 2025-07-07 22:03:08

1971年,钱学森通过众多关系在美国获得激光陀螺一些相关信息,送到国防科技大学没人敢尝试,这时一位教师站出来,决定尝试一番......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中国刚在核技术上挺直腰杆,一口气还没喘匀,新的焦虑又来了。 钱学森院士心里很清楚,光有盾,没有枪,终究要受制于人。 当时,美国正埋头研发一种叫“激光陀螺”的东西,这个能有多厉害,只要是研制成功,导弹就可以指哪打哪。 为了不被甩开,钱学森带着费尽周折弄来的两页资料和几张模糊照片,召集了国内顶尖的科学家。 他没绕弯子,开门见山,这是国家最重要的机密,希望有人愿意站起来尝试,会议室里静得可怕。 就在这时,角落里一个瘦削的身影站了起来,他叫高伯龙,当时已经47岁,是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物理学教师,之前从未接触过激光陀螺。 面对那份连信息都算不上的“天书”,他却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表示他愿意。 一句话,一个承诺,就是一辈子,高伯龙知道,要把这两页纸变成国之重器,比登天还难。 可他更相信,科学这东西,只要路子对,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任务拿到手,高伯龙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那两页“天书”里,逐字逐句地抠,翻来覆去地算。 凭借深厚的物理功底,他硬是从字里行间推出了激光陀螺的核心机理。 更了不起的是,他没有照搬国外的路子,而是大胆提出了一个“四频差动陀螺”方案。 理论通了,实践的苦日子也来了,当时的科研条件,说艰苦都是客气的。 没有实验台,他们就自己动手用水泥砌,没有恒温设备,他们就从建筑工地捡回别人不要的大理石废料,自己打磨加工。 夏天,实验室像个闷罐,又热又潮,高伯龙常常就穿着一件白背心,脚上一双人字拖,汗流浃背地在图纸和仪器间穿梭,带着团队一干就是一个通宵。 谁能想到,这个穿着几块钱背心、看起来像个邻家大爷的男人,手里干的却是价值上亿、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 “背心院士”这个外号,也由此传开,就这样,高伯龙和他的团队坐了二十多年的冷板凳。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硬是把一个个技术壁垒啃了下来。 1994年,中国的激光陀螺工程样机终于研制出来,这一刻,全国欢迎,这标志着中国是第四个独立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这个领域的技术空白,被彻底填补。 然而,对高伯龙来说,这仅仅是开始,到了退休年龄,他依然选择留在一线,转而投入新型激光陀螺的研发。 在他的培养下,学生袁保伦等人也迅速成长为栋梁,相继研制出单轴、双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精度达到国内顶尖,广泛应用于国家的导弹、舰船和飞机上。 常年的高强度工作,严重透支了高伯龙的身体,即便在86岁高龄,当央视镜头对准他时,他依旧穿着那件廉价的背心,坐在电脑前,专注地敲击着键盘,那瘦削而坚定的背影,让无数人动容。 2017年,89岁的高伯龙院士走到生命的尽头,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里仍然惦记的研究。 从钱学森的殷切托付,到高伯龙的半生践行,再到丁金星的庄严承诺,研究激光陀螺的人在变,但那颗为国铸剑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0 阅读:0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