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皖南沦陷,太平军悍将古隆贤心灰意冷,选择回家养老,购买良田200亩,

零零说史 2025-07-07 22:13:12

1862年,皖南沦陷,太平军悍将古隆贤心灰意冷,选择回家养老,购买良田200亩,生了7个孩子。古隆贤全身而退,生活无忧无虑,清朝也不为难他。 要说这古隆贤,当年在太平军营里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早年跟着石达开西征,刀头上舔血打下不少硬仗,从伙夫一路熬成镇守皖南的主将。可到了1862年,太平天国的日子越来越难——天京被围,粮草断了,清军像苍蝇似的围着皖南打转。古隆贤守着宁国、广德几座孤城,眼看弟兄们饿死的饿死,投降的投降,心里那点打仗的劲头早就磨没了。他琢磨着:“跟着洪秀全干了十几年,到头来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图个啥呢?” 恰在这时候,清军那边抛来了橄榄枝。两江总督曾国藩手下的将领知道古隆贤手里还有万把人,就派人偷偷送信,说只要献城投降,保准不杀头,还能回家过安稳日子。古隆贤掂量来掂量去,想起老家湖北麻城的爹娘,又看看身边面黄肌瘦的士兵,一咬牙就答应了。他没像别的降将那样大张旗鼓,而是悄悄带着亲随开了城门,把宁国城的防务图往清军大营一送,就算交了投名状。 投降之后,古隆贤没敢回湖北——怕老家有人戳脊梁骨,干脆带着积蓄跑到安徽池州府,买了片山清水秀的地。那时候皖南刚打完仗,地便宜,200亩良田连房子带牲口,总共才花了几百两银子。他雇了几个长工,把茅草屋翻修成青砖瓦房,门口种上桃树李树,乍一看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土财主。 最有意思的是他那七个孩子。老大出生时,古隆贤正蹲在田埂上看长工插秧,听见屋里传来婴儿哭声,乐得把草帽往地上一摔:“好!我古家有后了!”从那以后,他隔两年就添一个,最小的儿子出生时,他都快五十了,还抱着孩子在院子里转圈,跟长工们吹牛:“看看,这才叫日子!当年在战场上杀人,哪有抱娃舒坦?” 清朝为啥不为难他呢?这里头有讲究。当时太平天国还没彻底败亡,曾国藩为了招降更多太平军将领,故意给古隆贤这类“识时务”的降将留活路——你看,古隆贤投降后过得多滋润,你们还跟着洪秀全瞎折腾啥?再者说,古隆贤手里没沾过太多清军高官的血,不像陈玉成、李秀成那样是清廷的心头大患,杀了他没啥意义,留着反倒能当“活广告”。 当地的清朝知县也有意思,知道古隆贤是“前太平军大将”,却从来不去招惹他。有年夏天发大水,古隆贤的稻田被淹了一半,知县还派人送来赈灾粮,嘴上说着“古员外是良善百姓,理应体恤”,心里头却清楚:这主儿当年能带兵打仗,真把他惹急了,指不定闹出啥乱子。不如睁只眼闭只眼,让他安安分分当土财主。 古隆贤自己也活得明白,从不提当年打仗的事儿。赶上村里修祠堂,他带头捐了五十两银子;哪家有红白喜事,他准保提着点心匣子上门。时间长了,乡亲们也忘了他是“长毛贼”,只知道他是乐善好施的“古大善人”。有次他大儿子问起“爹你以前是干啥的”,他吧嗒着旱烟袋说:“以前啊,爹是走南闯北的货郎,见过大世面,现在就想守着你们过日子。” 到了光绪初年,古隆贤已经是儿孙满堂的老爷子了。有天他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看见孙子们在院子里玩“官兵抓长毛”的游戏,突然哈哈大笑,笑完又抹了把眼泪。没人知道他想起了啥——是想起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弟兄,还是庆幸自己早早跳出了那场乱世? 这事儿在《曾国藩奏稿》和池州地方志里都有影子,虽然没细说他买地生娃的细节,但“古隆贤降清后安居乡里”的记载是有的。比起那些战死沙场或被凌迟处死的太平军将领,他这结局算是难得的善终了。乱世里求生存,有时候放下刀枪回家种地,反倒成了最聪明的活法。 (参考《曾国藩奏稿·皖南军务折》《池州府志·人物志》及相关太平天国降将史料)

0 阅读:544

猜你喜欢

零零说史

零零说史

欢乐是带给大家的,大家开心我就开心,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