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陈乔年烈士的妻子史静仪和他幼年夭折的儿子陈红五。 1927年夏天的上海码头

史迹趣闻集 2025-07-07 22:15:03

下图为陈乔年烈士的妻子史静仪和他幼年夭折的儿子陈红五。 1927年夏天的上海码头闷热潮湿,陈延年戴着脚镣走向刑场,白色短褂被鲜血浸透。 短短一年后,弟弟陈乔年倒在相同的枪口下,年仅二十六岁。 守在家乡安庆的陈玉莹赶去收殓尸骨。 当她第二次接到弟弟的死讯时,精神彻底崩溃。 血崩症带走了这位未嫁的长姐,临终时她攥着沾血的衣角,念叨着"带弟弟回家"。 陈家老宅里只剩下七十岁的谢氏和十七岁的陈松年。 老人把孙儿唤到祠堂,指着陈独秀年轻时的画像:"往后就走你爹的路,读书明理!" 1930年寒冬,最后一盏油灯在厢房熄灭,谢氏攥着孙儿的手再没醒来。 此时南京通缉令贴满大街小巷,陈独秀隐蔽在长江货轮底舱。 当父子在汉口秘密会面时,松年跪地痛哭,父亲厉声喝止:"陈家男儿流血不流泪!" 他摸出怀里焐热的银元塞给儿子,转身消失在晨雾里,甲板留下深重的水痕。 革命洪流中的陈家并非尽是悲歌。 乔年遗孀史静仪诞下女婴那夜,上海租界正拉响防空警报。 四个月后,憔悴的母亲抱着她站在互济会门口,门缝里伸出双布满针孔的手——那是给地下党打针的护士王瑛。 史静仪远赴苏联前夕,用钢笔在女儿衣襟缝了布条:"父陈乔年,母史静仪,民国十七年六月初二生"。 当保育员发现时,布条已被泪渍晕染得字迹漫漶。 叫苗玉的女孩在皖北乡村长到十六岁,村里人都知道她有两块发黑的大洋。 1944年参加新四军那天,养母把缝在棉袄里的银元翻出来:"拿着吧,你亲爹娘准是干大事的。" 在野战医院包扎伤口时,苗玉总盯着血污中的银光发呆,纱布缠绕间仿佛见到陌生男子对她颔首微笑。 1973年武昌某医院病床前,弥留之际的老人突然抓住苗玉:"汉口路孔先生...他们递过奶粉票..说爹叫乔年!" 十三年后党史办汤洪潮翻着泛黄的《申报》,猛然撞见寻人启事栏里史静仪的照片。 他连夜赶到福州公安局宿舍,苗玉正给孙子缝书包,那布纹针脚与当年衣襟布条如出一辙。 九十年代初北京军区干休所,李文端详着苗玉走路的姿态怔住——那微倾的左肩和母亲史静仪分毫不差。 当陈家子侄们簇拥着她踏入安庆陈独秀纪念馆时,玻璃展柜里的怀表突然"咔哒"报时,震落展板灰尘。那是1920年陈乔年赴法勤工俭学揣走的闹钟,停摆整整七十三年。 陈松年墓前的黄菊开得正盛时,妹妹陈长璞挽着苗玉轻声说:"哥找了你四十年啊。" 两人抚过石碑上新刻的"妹陈鸿",远处长江货轮鸣笛穿过晨雾,恰似当年父子诀别的汽笛。 八十二岁的苗玉2022年在福州家中包艾草粿,央视《国家记忆》摄制组拍下她教曾孙唱新四军军歌的画面。 阳台挂着女儿李梅从安庆寄来的香袋,针脚缝着"姑母陈鸿"——这是陈长璞临终前绣的最后一枚平安符。 2023年清明,合肥延乔路纪念碑前摆着苗玉手写的卡片:"伯父,爹爹,鸿儿现在福州,一切都好。" 春风卷起卡片飘向桐城方向,那里陈家祖宅的木樨树刚抽出新芽,满树白花如霜似雪。 信息来源: 新华社《红色血脉——寻访陈乔年烈士后人》 央视《国家记忆:热血青春陈乔年》 《福建日报》《革命后代苗玉同志事迹座谈会侧记》 安庆陈独秀纪念馆官网《烈士家属口述档案》 中共福州市委老干部局《榕城赤子》系列报道

0 阅读:0
史迹趣闻集

史迹趣闻集

汇集趣闻,历史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