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向女友崔静求婚成功,然而到了领结婚证的那一天,徐沛东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07 23:22:56

1981年,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向女友崔静求婚成功,然而到了领结婚证的那一天,徐沛东却带着战友的妻子去办理结婚证,没想到崔静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支持丈夫的决定。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徐沛东出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大连机车车辆厂的职工。 刚出生不久,因父母工作繁忙,他被送回山东栖霞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 在乡间长大的日子里,奶奶的故事和爷爷哼唱的乡间小调,成为他最早的音乐启蒙,悄然在他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将他接回大连。 在学校里,他对音乐课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摆弄各种乐器。 初中时,他加入了学校宣传队,虽然家境不宽裕买不起乐器,但他凭着对音乐的痴迷,通过观察老师教学、默默记谱、回家琢磨,硬是自学掌握了二胡、定音鼓等乐器,尤其擅长大提琴。 1970年,16岁的徐沛东中学毕业,怀揣音乐梦想考入福州军区歌舞团。 扎实的大提琴功底使他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团里的首席大提琴手。 在歌舞团的几年舞台实践,不仅磨练了他的演奏技艺,也让他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更深的向往。 1976年,他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杜鸣心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徐沛东的音乐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求学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和实习,正是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实习期间,他邂逅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崔静。 徐沛东被崔静的才华与气质吸引,而崔静则欣赏徐沛东的才华和幽默感。 情愫暗生,在徐沛东的主动追求下,两人开始了甜蜜的恋爱。 1979年徐沛东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按照分配回到了福州军区歌舞团,担任作曲和指挥工作。 一对恋人从此分隔两地,开始了艰辛的异地恋。 双方家人并不看好这段感情,但两人心意坚定,通过书信和难得的相聚维系着感情,感情日益深厚,决定结婚。 1981年,两人计划在七夕登记结婚。 但到了约定时间,崔静因工作繁忙无法脱身前往福州。 徐沛东好不容易请到假,不愿再拖延。情急之下,他恳请一位战友帮忙,让战友的妻子临时“扮演”崔静,与他一同前往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就这样,在战友夫妻的仗义相助下,徐沛东完成了人生大事。 随后,他在大连为崔静举办了一场简朴的婚礼,连迎亲的车辆都是借来的旧货车,但崔静毫无怨言。 这份在困境中结成的姻缘,奠定了他们日后稳固感情的基础。 1985年,对徐沛东而言是双喜临门的一年。 女儿徐唱降生,为小家庭增添了欢乐。 同年,他因出色的才华被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工作,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团聚。 为了让丈夫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崔静毅然放弃了自己颇有前景的演奏事业,回归家庭,承担起相夫教子的重任。 调入北京后,徐沛东的音乐创作倾注于影视音乐领域。《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摇滚青年》、《雍正王朝》等众多经典影视剧的主题曲和配乐均出自他手。 并且还获得了国外不同的大奖,在国内更是斩获了金鹰奖、飞天奖优秀音乐奖及电视剧主题歌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 与此同时,他为众多歌唱家量身打造的歌曲更是红遍大江南北。1987年为范琳琳创作的《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唱出了时代心声。 1990年为北京亚运会创作的宣传曲《亚洲雄风》,经韦唯、刘欢激昂演绎,瞬间点燃全国人民的热情,成为时代强音;随后创作的《爱我中华》等歌曲,多次登上春晚舞台,甚至被收入中学音乐教材。 这些作品奠定了徐沛东在中国当代乐坛的重要地位,虽然他的名字不如歌手们家喻户晓,但在音乐界内,他备受尊敬,是公认的旋律大师。 在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徐沛东始终珍视家庭。 他对妻子崔静充满感激,从未因成名而改变初心,始终将妻子视为珍宝,夫妻感情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是一位好丈夫,也是一位孝顺的女婿。 看到岳父因岳母早逝而晚年孤独,他主动与妻子商量,并积极撮合同样单身的岳父和小姨走到一起,重组家庭,让老人老有所伴。 这份用心,让岳父深受感动,将他视如己出。崔静也投桃报李,将徐沛东的父母当作亲生父母般孝顺。 2012年,考虑到公婆年迈,她和徐沛东商量后,将老人接到北京,并在自家附近购置房产安置老人,方便照料。崔静日常悉心照顾,让老人安享晚年。 他们的女儿徐唱,从小在音乐熏陶中长大,后面在父亲的支持和指导下,她4岁便推出个人专,之后又发行了多张专辑,并为《编辑部的故事》、《雍正王朝》等影视剧演唱插曲。 然而,成年后,徐唱选择赴国外留学深造,学成归国后并未延续歌唱道路,而是成为了一名教师,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徐沛东尊重女儿的选择,相信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能收获幸福。 晚年的徐沛东,虽然减少了新作品的创作,但依然活跃在音乐领域,常以评委身份出现在各类音乐赛事中,提携后辈。

0 阅读:74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