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一生打过4大败仗,军史上存在2种争议,我军至今引以为戒 “1964年腊月二十六日夜,我端着茶壶进屋,他忽然自语:‘关家垴那一仗,若是再沉住气就好了。’”一句低沉的叹息,把我带回了这位铁血统帅最不愿回首的四段经历。 在无数辉煌的战报中,彭德怀留下了四道明显的折痕:1934年赣州城下未能破敌,1940年关家垴攻坚未遂,1947年西府陇东回旋受挫,1951年朝鲜第五次战役功败垂成。几乎每一道伤口都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也伴随两条至今在军史圈绕不开的争议。 先说赣州。1934年3月,红三军团攻城十余日未克,弹药缺、援兵迟,黄维部凭坚城顽守。彭德怀强攻心切,结果城没下,反折了三千精锐。有人指责他急躁,他自己后来写下“低估城防,高估士气”八字,坦言这是教科书式的战役侦察不足。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央苏区再也拿不出一次同规模的围城机会。 时间推到1940年,百团大战如火如荼。听说冈崎大队孤插太行,彭德怀动念“一口吞掉”。关家垴海拔不高,却三面峭壁,外有柳树垴交叉火力。八路军凑了二万余人,轮番上阵,还是让日军死守住狭小高地。三天两夜,伤亡三千。有人痛批“脱离毛泽东游击战指导”,也有人认为必须用血战粉碎囚笼政策。两种声音至今还在军事论坛里拉锯,我更倾向第二种——但必须承认,夺高地之前丢柳树垴的侦察疏漏,是客观存在的硬伤。 有意思的是,关家垴战斗结束后,彭德怀让作训科把日军工事寸寸描摹,然后颁命全军:山地攻坚,必须先拿制高点,炮火制压和穿插同步。后来华北各部“白刃夺壕”战例里,几乎都能看到那份图纸的影子,算是用血换来的教材。 1947年春,陕甘宁边区局势吃紧。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在西府、陇东连续穿插,意图各个击破胡宗南集群。敌人却调来机械化部队高速机动,阵前掉头包围我军侧翼。补给线一断,西府折戟;转战陇东,又因情报滞后而失良机。一个月内部队减员近万,多少老兵回忆那段日子用“饿着肚子硬顶美械炮火”形容。事后彭德怀说:“平原运动战,我还是生手。”诚恳,却也刺痛人心。 最后一役是朝鲜。1951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展开,三路并进,准备乘胜过汉江。初期顺利,但后续补给、通信都跟不上。美军突然加大空中打击,韩军则利用机动能力猛插侧后。彭德怀在司令部里来回踱步,仍咬牙坚持多天反复突击,最终主动收缩至三八线以北。志愿军伤亡六万余,外界评价分化:是“以攻促谈”的战略收获,还是“战线伸过头”的战术失误?直到今天,这仍是军事学院课堂里的常设辩题。 这四次败仗,前两次关系如何选战法,后二次事关后勤与情报。争议集中在一点:彭德怀到底是“孤注一掷”,还是“不畏风险”?我个人认为,可以同时成立。军人若无亮剑精神,难以震慑强敌;但若只凭勇猛,必然给部队留下不可弥补的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失败的态度,比成败本身更具价值。赣州撤围当晚,他让作战科把所有弹壳、伤亡统计表装箱保存;关家垴一役,他要求从师以上干部回忆战场细节,晚上轮流汇报;西府失利后,他第一次提出“前沿无线电要学苏军构架”;朝鲜第五次战役收兵,他对记者坦言:“胜败都写进公报,别替我涂抹。”这些细节说明,敢于示人以短板,才真正塑造了日后“谁敢横刀立马”的底气。 今天的各级部队,每逢演训评估,依旧会提到“赣州攻坚未果”“关家垴代价过大”两个警示样本。这不是为了质疑彭德怀,而是提醒后来人:战术再大胆,也要以情报、后勤为筋骨;精神再昂扬,也要让火力、制空作后盾。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柳树垴提前固守、第五次战役物流顺畅,这位猛将或许只留下荣耀,而无遗憾。不过历史不能假设,能够留下深刻教训,本身就是无价。 彭德怀把一切功过写进自述,几页纸,血与火俱在。他说:“我不愿后人只记住胜利,也要记住代价。”这句话比任何颂词都沉重,也最值得被今天的军人反复朗读。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28点赞】